T10钢和3Crl3钢激光淬火及其温度场数值模拟研究

来源 :西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lwx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激光表面淬火是材料表面改性的高新技术,与其他表面淬火工艺相比,激光淬火的优势在于,能大幅度细化材料表面组织、提高其硬度,保持材料心部的韧性,从而达到较好的硬度和韧性匹配;并能较大幅度的提高零件的耐磨性能、冲击性能和疲劳强度等机械性能。虽已经过三、四十年的发展,但由于激光淬火的特殊性,激光功率、扫描速度及光斑直径等工艺参数的选取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其工艺并不十分成熟,尤其是大面积激光淬火的相关工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文采用大功率CO2激光器分别对T10钢和3Cr13钢进行了单道扫描激光淬火处理,研究了不同工艺参数对淬硬层组织、硬度及深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其大面积激光淬火工艺,探讨了道间距对淬硬层组织及其硬度的影响;同时,建立了试验条件下激光热源的有限元模型,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其激光淬火过程中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  研究结果表明:  (1)在激光功率P=3kW、扫描速度v=250mm/min条件下,T10钢和3Cr13钢单道扫描激光淬火时都能达到淬硬层深度和硬度的良好配合。此时,T10钢的淬硬层组织主要为片状马氏体+残余奥氏体+少量碳化物;3Cr13钢淬硬层组织主要包括细马氏体+残余奥氏体+碳化物+珠光体。  (2)激光功率P=3kW时,T10钢表面硬度变化随扫描速度增大存在一个极大值,而3Cr13钢表面硬度对扫描速度变化不敏感;当激光功率P=2.8kW时,T10钢表面硬度对扫描速度变化不敏感,而3Cr13钢则存在一极大值。  (3)当扫描速度较小时,淬火层最大硬度出现在次表层,扫描速度较大时,最大硬度则出现在最表层。在激光功率相同的情况下,淬火层深度与扫描速度近似呈双曲线关系。  (4)多道扫描激光淬火时,淬火区和回火区交替存在。对于T10钢,回火区中马氏体形态开始消失,甚至出现回火索氏体及铁素体组织,而回火区硬度在深度方向呈递增趋势。3Cr13钢淬火后组织及硬度值相比于单道淬火时变化较小。T10钢淬火层底部平整性对道间距大小的敏感性比3Cr13钢大。  (5)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能够较好的预测淬火层深度及宽度,并反映硬化层形貌。在激光扫描过程中,3Cr13钢激光热源前端温度梯度比T10钢大,而其后端温度梯度比T10钢小。  (6)多道扫描激光淬火时,试件中心线上的温度比“弓”字形路径的拐角处低。中心线上点的热循环曲线与非中心线上点的热循环曲线具有不同的形态,前者的温度峰值近似呈等距离的间隔分布,而后者则以两个温度峰值为一组间隔分布。
其他文献
随着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等新型储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人们对于储能设备的成本、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性等要求越来越高。生物质衍生碳作为一种潜在的高性能储能材料,由于具有原料来源丰富、成本低廉、化学稳定性好和导电性能优良等特点而被广泛研究。本文分别以麻杆中提取的木质素和纤维素为原料,采用不同的工艺制备了具有特殊形貌的生物质衍生碳材料,并研究了其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与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学位
中体积分数SiC_p/Al复合材料因具有质量轻、高强度、高热导率和低热膨胀等性能优点,常作为光学仪器材料和汽车曲杆、刹车片材料。传统工艺制备的SiC_p/Al复合材料常存在界面
我国作为当今世界钢铁产量第一大国,按现阶段钢铁生产工艺水平,每年会产生几千万吨的高炉细灰。当细灰中的锌含量大于1%时,不能直接返回烧结利用。我国的高炉细灰属于中锌粉
采用等离子喷涂技术,在310S耐热不锈钢基体上制备ZrB2-SiC复合涂层,对纳米团聚粉末与常规微米粉末的喷涂距离进行了优化,确定了 SiC在ZrB2-SiC复合涂层中的最佳添加比例,利用
在水污染防治与规划中,点源污染一直是国家控制的重点内容,且随着防控和治理技术的日渐成熟,控制成效显著。与点源污染相比,非点源污染常被忽视,且由于非点源污染排放具有分散性、
氧化物半导体材料种类繁多,针对它们的研究无论是在基础科学还是在技术应用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纳米材料中,一维纳米材料以独特的性质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而备受关注。制备出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