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985年,河北省固安县曾发生成人单采浆交叉污染引起的肝炎流行,后经美国CDC证实为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面对这一契机,我们对感染人群进行了长期随访,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资料,为丙型肝炎自然史研究的连续进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该课题在以前11年随访的基础上,为进一步了解丙型肝炎的自然演变过程和患者的病情进展情况,作病后16年前瞻性研究.动态观察急性期不同临床症状者丙氨酸转氨酶(ALT)、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和HCV RNA阴转情况.通过与对照组三项血清生化指标水平比较初步判断HCV携带者肝纤维化的程度.方法:该次随访依据前11次随访的资料采用流行病学现场定人的方法,填写包括年龄、性别、饮酒史、经济状况、输血史、献血史和血清检测结果的个案调查表.随访感染者,选择年龄相近同村无献血和献浆史的健康人为对照.每人采血5ml,分离血清,赖氏法检测血清ALT、放免分析法(RIA)检测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和Ⅳ型胶原(IV·C)含量.酶联检测抗-HCV、乙肝表面抗原(HBsAg)、RT-PCR检测HCV RNA.Fisher概率法、卡方检验比较ALT、抗-HCV、HCV RNA阳性率的动态变化.采用计量资料t检验分析病毒携带者肝纤维化程度.结论:急性无黄疸型病人ALT复常较其他两型困难.抗-HCV产生较晚,持续时间长,不易阴转.抗-HCV阴转率低,而且HCV RNA阳性率高提示病毒在体内难以清除.抗-HCV阴转仅见于ALT复常者.相对于正常人群,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肝组织呈现出明显的纤维化趋势,应当引起高度重视.HCV RNA阳性与肝纤维化没有相关性.年龄是HCV感染导致肝纤维化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