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新闻的偏向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yl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关新闻媒体如何报道新闻事件,历来是新闻研究者所关心的课题。本研究以社会建构理论为基础,以新闻报道偏向性为前提,采用新闻框架分析的方法对《人民日报》汶川地震报道进行分析,并根据统计的数据和资料,得出相关新闻偏向的表现及其隐含的新闻生产中的媒体、受众、政府的深层互动关系。20世纪七十年代,框架理论成为社会学领域一个新的研究热点,与之伴随,新闻传播研究中也开始涉及新闻媒体报道新闻事件时的偏向性问题,但直到现在,新闻偏向理论也没有被学界系统地提出并论证。故本研究不再局限于论证新闻是否存在偏向,而是把更多的篇幅用于讨论新闻偏向产生的理论渊源。通过对框架理论的研究,本文提出框架理论包括框架、架构、偏向、框架效应四个核心概念,并各自衍生出相关命题和理论取向,四者彼此联系又有所区别,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意义。本文认为新闻偏向实为新闻框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框架分析法也是新闻偏向研究的重要方法。社会建构理论认为新闻生产会受到社会结构的影响。灾难新闻最大程度上浓缩了当代中国各历史阶段的政治意识、思想意识和新闻观念,故灾难新闻成为本文的研究对象。《人民日报》对汶川地震的报道以其典型性成为本文的研究案例。从宏观视角看,《人民日报》在报道汶川地震时新闻题材广泛全面;从微观视角看,《人民日报》在汶川地震报道中在一些方面存在新闻偏向问题,新闻消息来源绝大部分来自官方党政机构,主题内容偏向于描述党政机构、军队在灾区一线的抗震救灾,主体形象多是党政官员与人民军队不怕苦、不怕累抗震救灾,关键词和基调则偏向于展现尊重生命和自强不屈。但我们不能把上述新闻偏向简单狭隘地理解为《人民日报》在报道汶川地震时不够客观公正。实践证明,《人民日报》对汶川地震报道模式在灾难中有其独特优越性,其中媒体、政府、公众的良性互动更有利于引导舆论战胜灾难,树立国家良好形象,避免了类似的台湾集集大地震后的社会混乱。然而,在日常报道中,媒体报道体制化、科层化正越来越为人们所诟病,传统媒体也面临着被新兴媒体所蚕食的危险。
其他文献
本文对Q390低合金高强钢焊接性展开了系统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Q390钢母材组织和性能;气体保护焊焊接接头和埋弧焊焊接接头的组织和性能;采用甘油法测定在不同焊丝种类、环境湿
<正>"湾区经济"在当前全球的经济版图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从单个城市的竞争晋升为多个城市构成的区域之间竞争的代表性产物。湾区具有开放的经济结构、高效的资源配置
政府采购行为是公共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财政支出管理的一项有效措施,它牵涉到政府各级各类机关、各类事业单位和团体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货物、服务和工程的行为,关系
1978年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政治、社会均取得了瞩目的发展成就。伴随着这—“中国式增长奇迹”,中国各级地方政府无论在中国的经济发展或者政治体制
12世纪出现了自然权利观念,其标志是格拉提安的《教令集》及其教会法学家对它的注释。这同12世纪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二元政治局面为自然权利观念的产生提供了政治土壤;罗马
当今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其强有力的推动下,竞技体育运动水平在不断的提高。从现代三级跳远列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以来,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和技术改进等因素的
进步观念作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大观念,自其在近代产生以来就面临着很大的争议,这种争议到了20世纪逐渐呈现出一边倒的趋势,即很多思想家从不同角度对进步观念提出批判,力
轨道车辆的牵引传动技.术是轨道车辆的核心技术之一,.是保证与提升轨道车辆的技术性能的重要基础。牵引传动技术的发展,推进了轨道车辆.的技术总体进步。拥有先进、可靠的牵
目的:探讨精索静脉曲张(Varicocele, VC)的患病时间与精液参数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现患精索静脉曲张的不育症患者30例,年龄21-42岁(平均32.33岁),其配偶曾有受孕史,可认为其
发展低碳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在对低碳经济有关概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低碳经济和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