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鲇保护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xiao_zhuang_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兰州鲇(Silurus Lanzhouensis)又名黄河鲇,分布范围较窄,多在黄河中上游流域,是黄河上游特有的大型经济鱼类。近几十年来,由于兰州鲇生境的片段化和种群数量的急剧下降,已使其成为深受社会各界关注的濒危物种。为了制定有效的保护策略,利用线粒体D-loop和Cytb作为分子标记,以黄河上游白银、中卫、银川三个地区的兰州鲇为研究对象;同时利用微卫星标记,以大口鲇(Silurus meridionalis)、鲇(Silurus asotus)、革胡子鲇(Clarias fuscus)等几个鲇属鱼类为研究对象,对兰州鲇的保护遗传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对兰州鲇四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线粒体D-loop和Cytb序列得到了一致的结果,均表明兰州鲇这一物种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四个群体之间遗传多样性大小顺序为:YCZ>YCQ>ZW>BY。2.基于线粒体D-loop和Cytb序列对兰州鲇四个群体的遗传分化得到了不同的结果。基于线粒体D-loop基因序列分析兰州鲇四个群体的遗传分化,结果表明遗传分化显著(p<0.05)。而基于线粒体Cytb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遗传分化不显著(0.1>P>0.05)。3.四个兰州鲇群体101个样本,通过分析线粒体D-loop区序列得到33种单倍型,通过分析线粒体Cytb基因序列得到36种单倍型。运用邻接法对两种线粒体标记得到的单倍型构建系统发育树,得到相同的结果,都明显的聚为两支,由此推断,兰州鲇可能有两个不同的母系起源。4.应用12对南方大口鲇微卫星标记引物在兰州鲇、鲇及革胡子鲇各群体间的通用性分析,结果显示:大口鲇微卫星标记引物除位点DQ223147、DQ223160扩增无特异性条带, DQ223149、DQ223159无多态性外,其余8对在这几种鲇形目鱼类中具有较高的通用性。4个群体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7571,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6870,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0.6441,均为高度多态,说明这8个位点适用于鲇形目鱼类的遗传学研究。5.应用19对大口鲇微卫星引物对兰州鲇野生和人工繁育2个不同群体进行微卫星标记的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虽然兰州鲇人工繁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降低,但两群体遗传多样性丰富,亲缘关系较近,遗传分化较低,属于同一个种内水平遗传变异。6.本文克隆的兰州鲇Cytb基因已经提交到GenBank,序列号是HQ890503,与其他鲇形目鱼类比对结果显示,兰州鲇与同属鲇形目鲇科的鲇核苷酸同源性最高,为91.12%,氨基酸同源性也是最高,为95.52%。7.本文从保护遗传学角度,将黄河中上游兰州鲇定义为两个进化单元,白银兰州鲇和中卫-银川兰州鲇;其中白银兰州鲇群体为进化显著单元,应优先加以保护。
其他文献
征婚广告是指男人和女人通过广告来找到自己伴侣的一种方式,也是人们体现婚姻观的一种渠道。因为择偶过程会牵涉到综合性的社会因素,所以征婚广告一向被称为社会文化、价值取
像增强管老炼工艺可以尽早排除管子的早期失效和可能出现的图像缺陷,有利于管子尽快达到稳定工作状态,起到工艺稳定和筛选的双重作用。根据新近研制成功的低噪声双碱阴极像增
本文通过对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青年人才进行继续教育与培训问卷调查,收集有效数据进行分析,探寻青年人才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的新途径,推出研究员讲堂培训项目满足青年人才
【正】"不给别人一点送礼的由头,不让自己有一点腐败的念头。"郑培民这句座右铭,值得领导干部学习和深思。万事皆有初。"扣错第一颗纽扣将一错到底,挡住第一次诱惑将一路顺风
期刊
目的了解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手术患者对出院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情况。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80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手术患者对出院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情况。结果健康教育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分析全球化的理论指南,该理论认为,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以及各民族的普遍交往是世界历史形成和发展的动力;资本主义在开创世界历史方面功不可没,但是终将灭
资产定价是现代金融学的核心研究问题之一,从资本市场效率看来,资产定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直接影响资源的配置,因此,围绕资产定价的讨论出现特别热烈的景象,各种理论与模型都
图腾诗是在大量神话、传说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的诗歌,特点是以图腾为意象入诗。近年来图腾诗以它的独特性逐渐受到学界的关注,对南永前图腾诗和图腾文化的研究不断升温。图腾诗
赛事包装是体育竞赛产品的核心要素。中国排球超级联赛(China Volleyball League,简称CVL)竞赛产品包装在整个赛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中国排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起来。进入社会主义时期,为了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毛泽东在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第一次提出了“又红又专”的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