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受美学看英诗汉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以辜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为例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ybt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也是民族语言的宝贵财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欧洲文化宝库的一颗明珠。长期以来,不少中外学者长期致力于莎翁十四行诗的翻译。国内业已出版的莎翁十四行诗译本多达10余种。辜正坤先生曾评论说,多数译本规行距步、过分拘谨、句式较板滞、缺乏莎士比亚原诗那种华美律动的诗风。辜正坤先生于1998年推出的译本试图另辟蹊径,补苴罅漏,给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读者一种新的面目。在翻译过程中,辜先生考虑到英汉语言表达上的差异性、英汉诗歌的不同形式、以及译语读者的审美习惯,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适当借鉴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和修辞手法,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首先是读者(接受主体),其次是译者(创造主体)。一方面,作为接受丰体,译者带着期待视野与原文本进行交流,对原文本的未定点进行填充,达到视野融合。另一方面,作为一定意义上的创造者,译者又要考虑到译语读者的接受能力和审美期待,促进目标语读者与译者的视野融合。因此,译者有意识、有目的的翻译不可避免触及创造性叛逆。  本文以接受美学为理论依据,以辜正坤先生《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译本为研究对象,通过使用接受美学的主要理论要点——期待视野和文本的不确定性来分析英诗汉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最后得出结论:在诗歌翻译中,译者需要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和接受需要,为了一定程度上满足读者的期待视野,创造性叛逆是可取的。
其他文献
编者按:这两年数字化进程加快,人工智能、自动驾驶、5G等新技术不断涌现,但也受到了国际宏观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作为一家模拟芯片公司,如何迎接这波数字化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最早是在欧洲,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在美国,接下来的第三和第四次工业革命,相信会由中国或亚洲来驱动,而这也是中国前所未有的机遇。  ——JERRY FAN  这是搞半导体技术最好的年代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期刊
因为酒鬼酒的“塑化剂”事件,11月19日,中国股市又是一个黑色的星期一,沪指盘中再次跌破2000点重要关口。有人说这是“黑天鹅”的啄伤,也有人说是中国股市本身就存在问题。我国的证券市场一直在探索新的发展路径,一直在改革中前行。未来的资本市场何去何从呢?在近日《证券日报》第八届中国证券市场年会上,各路专家和学者各抒己见。专家普遍认为,当前我国的资本市场虽然存在很多的问题,但这也不能否认改革中取得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