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也是民族语言的宝贵财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欧洲文化宝库的一颗明珠。长期以来,不少中外学者长期致力于莎翁十四行诗的翻译。国内业已出版的莎翁十四行诗译本多达10余种。辜正坤先生曾评论说,多数译本规行距步、过分拘谨、句式较板滞、缺乏莎士比亚原诗那种华美律动的诗风。辜正坤先生于1998年推出的译本试图另辟蹊径,补苴罅漏,给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读者一种新的面目。在翻译过程中,辜先生考虑到英汉语言表达上的差异性、英汉诗歌的不同形式、以及译语读者的审美习惯,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适当借鉴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和修辞手法,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首先是读者(接受主体),其次是译者(创造主体)。一方面,作为接受丰体,译者带着期待视野与原文本进行交流,对原文本的未定点进行填充,达到视野融合。另一方面,作为一定意义上的创造者,译者又要考虑到译语读者的接受能力和审美期待,促进目标语读者与译者的视野融合。因此,译者有意识、有目的的翻译不可避免触及创造性叛逆。 本文以接受美学为理论依据,以辜正坤先生《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译本为研究对象,通过使用接受美学的主要理论要点——期待视野和文本的不确定性来分析英诗汉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最后得出结论:在诗歌翻译中,译者需要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和接受需要,为了一定程度上满足读者的期待视野,创造性叛逆是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