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现今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逐年增高,以40%以上的占比在居民疾病死亡构成中位居首位,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心血管疾病中常见且存在极高风险的一种类型,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目前ACS最重要的治疗方法。然而,PCI术后患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病率仍然需要进一步探讨。目前研究表明,PCI术后的危险因素如凝血功能状态,高血压,糖尿病和吸烟等与预后相关。在过去几年中,ACS患者的临床管理水平提高,预后得到显著改善。然而,缺血性并发症如PCI后再梗死、支架内血栓形成等发生率仍居高不下。冠状动脉慢/无复流现象是急诊PCI术中主要并发症之一,且慢/无复流现象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具有明显相关性。目前对慢/无复流发生机制的认识有限,可能与微血栓栓塞、微血管结构变化、炎症刺激、缺血性损伤、再灌注损伤、微血管机械性损伤、凝血级联反应等相关。除了不稳定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外,再灌注时的凝血系统紊乱可能造成机体高凝状态,其在ACS和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中亦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选择可反映高凝状态的血液标记物对患者的病情严重性评估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D-二聚体(D-Dime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等凝血指标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与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发生慢/无复流现象的相关性,探讨凝血指标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中慢/无复流现象预测价值,对今后深入凝血系统相关机制与慢/无复流相关性研究做出指导。方法连续收治2015年11月至2018年6月间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后确诊ACS并且拟行急诊PCI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227例,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后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181例,术前检测所有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APTT等指标,根据TIMI血流分级方法将患者分为慢/无复流组和正常血流组,比较两组间D-二聚体、APTT等指标与慢/无复流发生的相关性,并根据ROC曲线计算Cutoff值,通过Cutoff值将总人群分为高危组和非高危组,比较两组慢/无复流发生率。结果1.选择急诊PCI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227例,其中男性178例,女性49例。其中按照排除标准排除冠状动脉搭桥术后1例,合并心肌病1例,严重贫血5例,严重肝肾功能不全12例,恶性肿瘤病史3例,溶栓后3例,因情况紧急或者绕行急诊科胸痛中心的患者未完成抽血检查21例,合计排除46例,最后符合入选标准181例,PCI术中发生慢/无复流现象患者37例,正常血流患者144例。2.收集并记录入选病例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等。收集并记录入选病例的生化指标,包括心肌肌钙蛋白I(TNT-I)、CK-MB、脑钠肽(BNP)、血常规、肾小球滤过率、血脂、C反应蛋白、D二聚体、国际标准化比值、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III等。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的差异性,通过logistics回归分析法,明确凝血指标对慢/无复流现象的影响。3.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本研究总人群中术前D-二聚体(OR=2.801,95%CI=1.399-5.610,P=0.004)和APTT(OR=0.881,95%CI=0.810-0.959,P=0.003)分别与发生慢/无复流现象呈正相关和负相关,ROC曲线分析D-二聚体AUC=0.612(95%CI=0.537-0.683,P=0.036),APTT AUC=0.653(95%CI=0.579-0.722,P=0.004),当D-二聚体联合APTT后AUC提高到0.697(95%CI=0.624-0.763,P<0.001)。根据D-二聚体和APTT的Cutoff值分组,高危组中慢/无复流的发生率较非高危组明显升高,分别为36.17%和14.92%(P=0.002)。结论1.D-二聚体与慢/无复流发生率呈正相关,而术前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越高,慢/无复流发生率越低。2.联合检测D-二聚体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水平有助于预测ACS患者行急诊PCI术中慢/无复流现象的发生。3.本研究通过PCI术前筛查D-二聚体、APTT,有助于我们在术前识别出术中慢/无复流事件的高危人群,对帮助临床医生判断是否使用预防减少慢/无复流的发生率的药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