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轻工大类中的传统优势产业,纺织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重要民生产业和创造国际化新优势的重要产业。新中国成立至今,纺织产业从供不应求到供过于求,从吸纳就业人口近百万到上千万,从出口创汇1亿美元到2464亿美元,在美化人民生活、增强综合国力等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国际格局与国际贸易秩序变化以及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纺织产业发展呈现阶段性变化,贸易顺差仍保持一定增长,但增长速度大幅下滑。与此同时,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却快速上升,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理念日益强化,中国纺织产业整体进入增长动力转换期。但是,长期贴牌生产,自主创新和品牌营销能力不足,增长动力后劲乏力问题日益显现,中国纺织产业突破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的困境,实现竞争力可持续提升面临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基于产品空间理论,剖析中国纺织产业陷入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的发生机制与影响因素,为中国纺织产业实现竞争力的可持续提升寻找全新的路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实践价值,也正是本文的研究主题。本文的研究视角是产品空间理论,研究主题为现阶段开放条件下的中国纺织产业升级问题实质是纺织产业竞争力可持续提升问题,主要内容和总体思路包括:一是在对纺织产业升级的相关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分析的基础上,发现产业结构主义观、全球价值链理论、产品质量阶梯理论均不能解释中等收入国家,尤其是中国,现阶段纺织产业面临的竞争力提升不可持续的现实困境。而产品空间理论的亮点就在于它捕捉到了产品空间的异质性,异质性意味着产品升级不连续,可能发生“断档”现象。从这一角度看,基于产品空间理论研究中国纺织产业升级演化的轨迹、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更具解释力度。与此同时,对产品空间理论的思想来源、核心观点、关键概念、政策内涵进行了详细阐述。二是采用横向的国际对比法和纵向的不同发展阶段的自我比较法,深入描述了中国纺织产业的发展现状与障碍。三是产品空间理论框架下纺织产业升级是内部结构升级与附加价值提升协同推进的过程。从能力角度讲,是一国企业发现其擅长生产的纺织产品并在“干中学”掌握这种能力的过程,其升级发展具有路径依赖性,在呈“核心—边缘”结构的全球产品空间中则表现为从边缘向核心区域渐进式跳跃的过程。本文将“渐进式升级”拓展至“跨越式升级”,即纺织产业的升级是在外部条件(产业政策)和内部条件(遵循比较优势进行自我发现自我创新)的共同作用下,当生产能力和要素禀赋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引发“质”的跨越式升级。四是有机地将物理学领域的复杂网络分析法和经济学领域的计量经济学方法相结合,对产品空间理论视角下中国纺织产业升级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尤其,创新性地运用非线性门槛模型检验了纺织产业升级的非线性特征。此外,中国纺织产业的发展长期受政府产业政策的影响,因此进一步研究了纺织产业政策的影响效应。基于理论和实证分析设计了产品空间理论视角下中国纺织产业升级路径。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纺织产业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逐渐偏离了比较优势。利用中国1962~2018年98种纺织产品的面板数据进行门槛回归发现,产品密度对纺织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在逐渐减弱,这表明中国纺织产业逐渐偏离比较优势。拓展的国别异质性分析表明,与同等水平的“低—中高收入类型”国家相比,中国纺织产业更加偏离比较优势,与国民收入水平增幅大的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进一步对中国纺织产业政策的影响效应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中国纺织产业升级受市场经济规律和政府行为的共同影响。中国模仿发达国家追求赶超式发展战略的政策引导使得纺织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偏离比较优势。(2)中国纺织产业陷入“低端锁定”并非缘于路径依赖效应。门槛面板回归结果表明,产品技术复杂度抑制了纺织产业升级,且抑制的程度呈现先加剧后减弱的非线性趋势。机理检验结果表明,产品复杂度虽然支撑了纺织产品持续保持优势,却抑制了纺织产品升级,结果抑制了纺织产业升级。这意味着中国纺织产业面临着既有的比较优势逐渐消失,而新的比较优势还未形成的尴尬局面。对产品密度与产品复杂度的交互项进行门槛面板回归,发现产品密度不仅有利于抑制产品复杂度对纺织产业升级的负向影响,而且随着产品密度水平的提高,产品复杂度对中国纺织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大。这表明中国纺织产业陷入“低端锁定”并非缘于路径依赖效应。进一步地纺织产业政策效应的检验结果表明,纺织产业政策使得产品复杂度抑制了纺织产业升级。(3)中国纺织产业累积的生产能力和要素禀赋尚不足以支撑其实现跨越式升级。门槛面板回归结果表明,产品机会前景收益对纺织产业升级的抑制作用在逐步减弱。机理检验结果表明,产品机会前景收益通过抑制产品升级和产品失势从而抑制纺织产业升级。这表明产品机会前景收益对纺织产业保持比较优势的支撑作用呈递减趋势,且不利于创造新的比较优势。在此基础上,对产品密度与产品机会前景收益的交互项进行门槛面板回归发现,产品密度对产品机会前景收益的正向调节效应具有门槛效应,当产品密度处于低水平区间时,产品机会前景收益抑制纺织产业升级;只有当产品密度跨越低水平区间时,潜在机会价值的开发才有利于纺织产业升级。结合中国的纺织产业之所以仍然位居“低端锁定”的现实,可知纺织产业的产品密度仍然处于低水平区间,意味着中国纺织产业目前累积的生产能力和要素禀赋尚不足以支撑其实现“跨越式”升级。(4)文末设计了适合中国纺织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升级路径。基于以上实证结论,在遵循三大原则即比较优势原则、优化纺织产品空间整体网络原则、依赖“市场”与“政府”相结合的双轮驱动原则的基础上,设计了四条升级路径:一是沿着邻近产品进行升级;二是产品结构升级与产品价值升级协同推进;三是提升复杂度高的纺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四是挖掘升级潜力大的纺织产品的潜在机会价值。为保障纺织产业升级路径的顺利进行,从四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一是渐进调整赶超式的纺织产业发展政策;二是依托“一带一路”转移出口主战场,维持纺织产业既有比较优势;三是提高纺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核心驱动力;四是培养高级纺织技术和管理人才,多措并举保障中国纺织产业升级顺利可持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