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种流布甚广的创作手法,戏仿在古今中外的文化形式中都有广泛使用。在不同时代的历史实践中,戏仿的含义以及人们对戏仿的理解都在悄然改变。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思潮与戏仿互为因果,相辅相成。本文以后现代主义戏仿小说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后现代主义小说中戏仿带来了哪些效果以及这些效果又是如何生成的。 第一章,对戏仿概念进行了界定。戏仿是后续文本对源文本主题的有态度模仿,具有寄生性、评论性和独创性。它与讽刺、山寨等态度相似又不同,与互文、改写和模仿也密不可分。产生之初,戏仿指具有滑稽性质的模仿,这种认识一直延续到文艺复兴时期;但文艺复兴后至19世纪,滑稽性成为戏仿主导要素,戏仿沦为制造喜剧效果的手段;20世纪上半叶,戏仿的元小说性受到空前重视,滑稽性元素有所冷落;60年代,后现代主义的兴起使戏仿回归到滑稽性与元小说性兼备的特性。根据不同标准,戏仿小说也可分为不同类型。 第二章,对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特点进行了论述。在小说技巧上,后现代主义小说在根本上变革了传统的小说程式,情节支离破碎,人物形象不再生动鲜明,生活也失去了明确的意义追求。小说技巧转变的背后实际上是语言观念的变革,后现代主义小说是一种话语艺术,彻底打通了文本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后现代主义小说即以这种理念展开创作,并运用戏仿手段为主导,体现了新的追求。 第三章以唐纳德·巴塞尔姆的小说《白雪公主》为切入点,集中解读了后现代主义小说的戏仿效果:一是修辞效果上是生活意义的反讽:生活已没有了明确的意义,只剩下麻木的生活,只是生活;二是滑稽性,戏仿为小说带来了强烈的滑稽效果;三是戏仿具有矛盾效果,名为颠覆,实为重构;四是戏仿的跨界效果,打破了多种学科门类以及艺术手法的界限,实现了多元融合。 第四章分析了后现代主义戏仿小说的生成机制,表现在:两个或多个文本之间的重复性差异是其核心;强烈的元小说性;滑稽性来自戏仿文本与源文本之间异质因素的不协调;读者在戏仿小说的生成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戏仿在各种门类的艺术乃至生活中都有广泛的使用,乃至形成了一种戏仿文化。对这种艺术手法乃至戏仿小说的评价还为时过早,还需要时间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