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共构”到“生境营造”——植物系统与绿色建筑的整合设计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lent_contro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全球范围内的能源和环境危机日益加剧,人类一直调整着经济发展模式。本世纪初,提出了“低碳经济”模式,意在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等措施,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补偿设计”的道路。近年来,绿色建筑的研究向系统化深入发展,通过将生态学原理植入建筑体系,考察各个系统的生态性,进而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建筑整体的绿色性能;因而植物对于改善生存环境的重要性逐渐体现,被建筑师所广泛关注,理查德·罗杰斯构想了理想复合绿化模式、艾米利奥·安巴兹提出了其“覆盖”理论,证明了在城市环境中植物与绿色建筑的整合设计趋势。   论文立足于城市生态环境,旨在探讨植物系统与绿色建筑的整合设计,试图通过引入生态学中“生境”的相关研究方法,分析和提取影响建筑中植物生长因素的生态因素,进而针对影响因素,提出精确高效的技术手段,促进两者的整合。笔者查阅了国内外大量绿色建筑的相关文献,在了解绿色建筑历史与发展的基础上,梳理了当下绿色建筑与植物系统设计相关的理论和实践,以类型分析、案例研究、实地调研和学科交叉为主要手段,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路线进行研究。   论文首先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阐述了植物与绿色建筑的研究现状,提出了植物系统与绿色建筑走整合设计的趋势。   其次,系统地分析了绿色建筑体系,绿色建筑是一个由多系统组成的设计体系,植物系统在其中扮演基础系统的角色,得出植物系统与绿色建筑之间是一种“互利共生”关系。   同时,归纳了植物与建筑的共构效应,并通过实地调研和系统分类,总结出建筑与植物的共构类型,即维护系统、内部系统和场地系统。共构类型的提出,建构了植物与建筑整合设计的界面体系。   在上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引入生态学中“生境”的研究方法,归纳了影响建筑生境的五大因子,并结合部分界面上的条件差异,分析得出常见界面的生境特殊性。   随后,针对各界面上生境特殊性的主要影响因素,选择和利用各界面“生境营造”的工程技术手段。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小城镇居民居住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住区室外环境的人性需求随着现代社会快速发展而不断变化,特别是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对物
学位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推行,旧城更新已经成为城市顺应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手段。然而,由
海南文昌地区是海南省著名侨乡之一。在这片土地上,城镇里保留了许多南洋殖民风格的商业街,乡下则保留了许多南洋殖民风格的侨房。海南素来以美丽的自然景观著称,商人在其历史上
风景游赏规划是风景区规划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功能,是风景区的重要影响因素。然而在当今的许多风景区规划中,在当前“千城一面”、“万园同构”的时弊下,风景游赏仅仅追求简单
当今时代由于互联网异常发达,各个行业、各个地区的差异性逐渐扁平化,地方特色与文化也由于快速、便捷的信息交流,逐渐失去其独特性,城市面貌越来越相似,因此深层次地挖掘城
学位
在我国旅馆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古代中外交流中,中国旅馆的经验还随着外国使者的足迹传至域外,中国古代旅馆在世界旅馆史上应该占有的篇章是不容忽视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
我国云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地貌复杂,历史悠久,形成许多拥有灿烂文化的古城。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作为较早获批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由于会泽古城位置较偏,交
30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全国居民收入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但是,近几年我国商品房价格一路飙升,应经远远超出城市底层的中低收入家庭的购买能力。中低收入阶层作为一个社会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