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质基准和生态风险评价是表征水体污染程度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水质管理和水体污染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水质基准为水质标准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保障水体的用途;生态风险评价是基于污染物毒性效应和暴露特征评价生态系统的风险程度,为风险管理决策提供理论支持。随着化工产业的发展,环境中新型化合物种类和数量的增加,威胁生态平衡和人体健康。类雌激素污染物不同于传统污染物,对水生生物有多种毒性机理,目前的毒理学试验以及理论对该类污染物的水质基准和风险评价保护的适用性性有待考究。传统的实验室检测方法越来越不适应污染物防治和环境保护的需求;我国水质基准和生态风险评价的研究发展较国外处于起步阶段,不能充分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开展生态风险评价和水质基准研究,构建新型有机污染物的水质基准和生态风险框架是必要的。本研究以BPA为目标污染物,依据暴露终点归类BPA对我国淡水生物的毒性数据,并推导了其基准值;并通过多种评价方法预测了BPA对我国淡水水体的风险阈值,为类雌激素的水质基准和风险评价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研究结果表明,BPA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不同于传统化合物,需要依据其对水生生物的不同的效应终点分类展开水质基准和风险评价的研究;在筛选暴露终点时,要比较和筛选出BPA对水生生物更为敏感的雌激素效应点来推导水质基准和风险阈值。(2)本研究比较不同的水质基准推导方法,结果表明SSD曲线法推导的水质基准较其他方法适合BPA水质基准的推导;采用商值法、物种敏感度分布法、商值概率法、概率密度重叠法和联合概率法分别推导BPA的风险阈值,基于不确定性分析和误差分析,SSD曲线法适合生态风险阈值的推导。(3)依据毒性敏感度对受试生物归类得到辐鳍鱼对BPA的雌激素效应较为敏感;软体动物门、轮形动物门的初级水生动植物对BPA的毒性效应较为敏感;鳅科、蛙科对BAP的毒性抗性较强;溞科、虾科等节肢动物门生物对BPA具有很强的毒性抗性;在选择受试生物时应首先选取初级水生动植物,以辐鳍鱼纲生物的雌激素效应的毒性数据作为基础数据推导水质基准和风险评价(4)目前采用SSD推导我国水质基准的结果较好,我国淡水水体中BPA急性和慢性可预测无效应(PNEC)浓度分别为0.38μg/L、4.60×10-3μg/L。采用安全阈值法得到的评价结果更能反映我国水体的风险程度,表明水生生物长期暴露于我国淡水水体中,风险水体占全部水体的75%,BPA安全浓度上限为9.12×10-3μg/L。短期暴露时,风险水体比例为15%,安全浓度上限为0.71μ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