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系统的研究了吉林省中东部地区晚海西期至印支期形成的镁铁–超镁铁质岩体的空间分布规律、地质特征、年代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成矿地质特征等。讨论了研究区内典型的镁铁–超镁铁质岩体的岩浆源区特征、岩浆演化过程、成岩构造环境及动力学机制。总结了研究区晚海西期至印支期期间的构造演化历史,探讨了构造演化过程与铜镍成矿作用的关系。吉林省中东部地区的镁铁–超镁铁质岩体主要沿区内两大重要断裂带—辉发河断裂带和富尔河–古洞河断裂带呈带状分布。锆石SHRIMP U–Pb定年及Ar/Ar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晚海西期至印支期期间,研究区内的镁铁–超镁铁质岩浆活动主要集中于中–晚二叠世(270~258Ma)和中–晚三叠世(238~212Ma)。研究区中–晚二叠世的镁铁–超镁铁质岩体主要分布于红旗岭中部的2岩带,由辉长岩、角闪辉石岩、二辉橄榄岩等岩相构成。具有低SiO2、高Mg#、富集LILE(如Ba、Rb、Sr、Pb)和HREE、亏损HFSE(如Ta、Nb)等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原始岩浆来源于经历了俯冲流体交代作用的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样品的Nb/Yb和Nb/La比值与E–MORB相似,而且样品的εNd(t)为较低的正值,说明岩浆中有具有E–MORB特征的软流圈地幔成分的加入。岩浆在上升侵位过程中地壳物质混染作用不明显。研究区中–晚三叠世的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广泛分布于三道岗、红旗岭、茶尖、二道沟、漂河川、长仁等地。岩体的岩相组合较为复杂,有强烈分异的多相岩体(如红旗岭1号岩体等),也有岩相组合简单的单相岩体(如红旗岭8号岩体)。样品具有富集轻稀土元素及Th、U、Sr和Pb等元素、亏损Ta、Nb和Ti元素等特征,表明研究区内印支期镁铁–超镁铁质岩体的原始岩浆来源于经历了俯冲流体交代作用影响的岩石圈地幔,并在上升侵位过程中可能经历了少量的地壳物质混染,但是地壳混染作用对本期镁铁–超镁铁岩的成岩作用及地球化学特征影响不大。样品的Nb/Zr、Nb/La比值与E–MORB非常接近并且具有正的εNd(t)值,代表了软流圈地幔物质的加入。吉林省中东部地区的两期镁铁–超镁铁质岩浆活动将本区自晚海西期至印支期的构造演化历史分为三个阶段:中–晚二叠世期间(270~258Ma),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与华北板块初始碰撞之后,研究区处于古亚洲洋俯冲板片断离之后的伸展构造环境,本期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形成于软流圈地幔上涌造成的上覆经历了俯冲流体交代作用的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晚二叠世至早三叠世期间(258~240Ma),古亚洲洋的最终闭合使研究区内发生了大规模的变形事件,研究区处于挤压的构造环境,使中–晚二叠世形成的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发生了变形作用,与围岩呼兰群片麻岩具有相似的片理方向;中–晚三叠世期间(240~212Ma),研究区处于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与华北板块最终碰撞后的伸展构造环境,岩石圈拆沉作用导致了大规模的软流圈地幔上涌,并使上覆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岩浆沿断裂上升侵位过程中混染地壳物质,形成了本期镁铁–超镁铁质岩体。研究区内晚海西期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尚未发现有经济价值的矿化,而印支期的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具有不同程度的铜镍矿化。结合研究区的构造演化历史,可能的原因为:首先,印支期的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形成于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与华北板块最终碰撞事件之后,其形成代表了相对稳定的构造环境,稳定的构造环境可能更利于岩体的分异及矿化的富集;第二,相对于晚海西期镁铁–超镁铁质岩浆活动,印支期的镁铁–超镁铁质岩浆活动规模较大,是成矿作用的有利因素,同时,印支期的镁铁–超镁铁质岩岩浆源区更接近于软流圈地幔,而晚海西期镁铁–超镁铁岩的岩浆源区更接近于经历了俯冲流体交代的岩石圈地幔,受流体交代作用影响,可能不利于硫化物从岩浆源区熔离出来;最后,印支期镁铁–超镁铁质岩体的岩浆在上升侵位过程中有地壳物质的加入,促进了硫化物的熔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