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喻在《围城》中的语篇衔接与连贯研究

来源 :云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yi19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80年Lakoff和Johnso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出版以来,隐喻作为认知机制的研究给传统修辞学带来了一场巨变。隐喻随之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然而,转喻研究却一直扮演着“灰姑娘”的角色。20世纪80年代,转喻的研究寥寥无几。90年代后期,转喻研究逐渐受到重视,一些专著和论文集相继出版。近年来,转喻研究也逐渐引起不同领域的学者的关注。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的实质是一种认知过程,即某个概念实体(喻体)为处于同一认知域或者理性认知模型中的另一概念实体(喻标)提供心理通道。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有其特殊性。文学语言虽源于生活,但作者为了追求文学艺术效果与美学价值,往往加强其修饰甚至改造。但转喻作为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在文学语言及日常语言中也充当着重要的角色。钱钟书的长篇小说《围城》家喻户晓,被誉为“喻海明珠”,为文学、美学、语言学等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语料。其中,语言学家从翻译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过不少研究。但以《围城》整本著作为语料,从转喻的角度分析该著作的研究微乎其微,因此本文拟从认知转喻的角度来详细分析转喻在《围城》中的语篇衔接和连贯功能是如何体现的。本文通过质性研究分析发现转喻在《围城》中主要通过缩减映射、扩展映射及多个源域一个目的域的映射来解释词汇衔接与语法衔接的运作机理。转喻在《围城》中主要通过扩展映射、多个源域一个目的域的映射、一个源域多个目的域的映射及从源域到目的域再到另一个目的域的映射来解释语篇连贯的运作机理。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读者理解该著作中的人物刻画、情境描写、小说的叙事与情节构造及其文学价值。同时,也丰富了转喻在中国传统文学作品领域的研究。
其他文献
概括了不同来源醇腈酶的结构及其催化合成手性氰醇的立体构型。举例证实醇腈酶能够催化除天然底物外的多种底物的羟氰化反应,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并对醇腈酶在手性药物合成中的应
利用纳米二氧化钛(TiO2)比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的特点,采用ICP-AES检测手段系统地研究了纳米TiO2对钨酸根离子(WO2-4)的吸附行为,详细考察了影响吸附和解脱的主要因素,以及共
<正>党的十九大是一次划时代的会议,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历史上的新起点、里程碑。学习宣传贯彻好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我们将按照&#39;学懂、
期刊
硅藻土是一种娃质岩石,具有多孔性等独特性能.我国硅藻土资源丰富,地域分布不均,产业发展日趋成熟。作为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基础性原材料,硅藻土未来市场需求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