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虚血瘀型股骨头坏死THA术后下肢肿胀与DVT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2173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下肢深静脉血栓栓塞是全髋置换手术后一种常见的并发症,THA术后下肢的肿胀是术后常见的表现,而激素性肾虚血瘀型股骨头坏死患者更容易发生下肢肿胀。  目的:在本研究中,通过观察股骨头坏死THA术后下肢肿胀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数据,利用统计学手段,尝试探讨下肢肿胀结合实验室指标检查在THA围手术期的临床意义,及出现术后下肢肿胀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程度。  方法:2011年6月-12月肾虚血瘀型T H A术住院病人实验组40例,其中男16例,女24例,平均年龄47.9±8.68(26-56岁);同期收集非肾虚血瘀型对照组T H A术住院病人对照组42例,男26例,女16例,平均年龄62.1±10.18岁(34-72岁)。所有病例均于入院后测量下肢胫骨粗隆下10cm周径,并且于24小时内行Fbg、D-二聚体检测,对得出的统计学资料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此外,术后当天开始进行相同的川芎嗪针剂、利伐沙班抗凝治疗,于术后第1天、第7天继续进行上述指标的监测,术后第7天常规进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应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经方差分析T H A术后下肢胫骨粗隆下10cm周径肿胀程度,在第7天存在统计学差异,肿胀与Fbg、D-二聚体无明显相关性,而实验组与对照组肿胀结合Fbg、D-二聚体对D V T诊断的准确性评价结果为:61.9%,58.8%,敏感性:100%,100%。  结论:  1、肾虚血瘀型股骨头坏死患者术后肢体肿胀时间更长,且程度较大。  2、THA术后患者下肢胫骨粗隆下10cm周径肿胀程度结合Fbg、D-二聚体检测为阴性时排除DVT较可靠。  3、THA术后患者下肢胫骨粗隆下10cm周径肿胀程度结合Fbg、D-二聚体检测可初步应用于DVT的早期预测及诊断。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