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骨质疏松是一种全身性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细结构受损而导致骨脆性增加,骨折危险性升高的疾病。以单位的骨量降低,骨基质的有机成分生成不足,继发钙盐减少为特征。绝经后的妇女骨质疏松的发病率高达50%,因而是骨质疏松防治的重点。其发病与雌激素水平降低有关。因此雌激素是当前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的首选药物,此疗法称为雌激素替代疗法(ERT)。大豆异黄酮是从大豆中提取出来的异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弱的雌激素作用,因其来源于植物,而被称为植物雌激素。本实验分别选择3,6,9月龄去卵巢大鼠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3,6,9月龄大鼠骨组织形态学,计量学及生物力学的变化,研究去卵巢及补充大豆苷元对大鼠骨组织形态学、计量学参数及生物力学的影响。综合评价大豆苷元对去卵巢大鼠骨组织的作用。并进一步探讨月龄的改变及补充大豆苷元后,大鼠血清中维生素D含量的变化;观察大鼠肝脏中维生素D受体mRNA表达。
方法:1、90只3月龄清洁级SD(Sprague Dawley)雌性大鼠,随机分为9组,每组10只(体重组间无差异,P>0.05)。分别为:3月龄青年组(3-Young),6月龄假手术组(6-Sham),6月龄去卵巢组(6-OVX),9月龄假手术组(9-Sham),9月龄去卵巢组(9-OVX),25mg/kgBW、50mg/kgBW、75mg/kgBW、100mg/kgBW的大豆苷元组(9-OVX-D25、9-OVX-D50、9-OVX-D75、9-OVX-D100)。分别在3、6、9月龄时处死大鼠,观察大鼠长骨解剖形态学的变化,检测各组大鼠股骨形态计量学参数及生物力学变化。
2、大鼠处死后收集血液,分离出血清,用ELISA法测定25-羟基维他命D含量;立即取出肝脏,用冰生理盐水清洗,分别提取总RNA,利用RT-PCR方法检测维生素D受体mRNA的表达。
结果:1、3月龄大鼠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长度、直径等指标都有显著的增长;灌胃大豆苷元6个月后,大鼠的形态学指标(骨鲜重、骨长和近中远三点横径)与假手术组相比,或增大或减少,并没有倾向性的变化。
2、去卵巢大鼠松质骨骨量明显减少,伴有骨结构变差,骨小梁面积、骨单位面积内的骨小梁数目有所下降,骨小梁分离度变大(与对照组相比P<0.05)。骨小梁厚度的变化虽无统计学意义,但亦有所下降。大豆苷元组大鼠骨量增加,骨小梁数目和面积百分数较去卵巢组增加(P<0.05),骨小梁分离度较去卵巢组减少(P<0.05)。
3、生物力学指标Fmax和Fp值随着大鼠年龄的增长而变大,6-Sham组和9-Sham组与3-Young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OVX组与Sham组比较,Fmax与Fp值减小(P<0.05);补充大豆苷元后,UBS和BTC值较OVX组增加,且50mg/kgBW和75mg/kgBW剂量组差异显著(P<0.05)。
4、大豆苷元各剂量组大鼠25-羟基维他命D含量较9-Sham组和9-OVX组均有较大的增加,差异显著(P<0.05);OVX组大鼠肝脏VDRmRNA的表达低于假手术组,大豆苷元组大鼠肝脏VDRmRNA的表达无明显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