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农牧文化的历史互动与地域分野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qn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之间的河西和陇右地区,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历程中始终承担着双重角色。首先是沟通。沿着丝绸之路,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从旧大陆的中西部传向东方,把北部和西部的草原文化渐次输入内地。同时把中华农耕文化的文明由这里输出至旧大陆的中部和西部。其次是防御。纵横于亚欧草原通道上的游牧民族,常常以掳掠的形式来弥补其内部人力、物力供应之不足。这样的行为就给周边富庶的农业地带造成严重的威胁和灾难。农耕民族为了避免或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在修筑长城进行防御的同时,还在中原内地与大漠草原之间,建立了一个防御性地带,即边塞地带。河陇地区在历史上就长期担任这一职责,从历代长城由陇右至河西都有分布就可见一斑。 因此沟通和防御就成了河陇历史文化产生地域差异的驱动力。 本文首先分析了河陇历史防御的层次性,即地域形胜的分层结构,揭示了这一结构对河陇社会空间格局的控制作用。事实上,为了达到边塞地带防御的有效性,塞内农耕民族力量与塞外游牧民族力量始终在反复的拉据中寻找双方在势力在空间上的均衡点。长城防线由陇右向河西、河套的推进与退守,正是双方势力对比变化在空间上的反映。这一反复过程,极大地促进了农牧文化的交流。汉晋学术文化在边塞地带的扩展、壮大与衰落可以看作是农耕文化在边塞地带推进与后退的结果,而河陇历史语言地理也同样受制于这一过程,在三大高原之间因相互渗透和影响的程度不同而形成不同的语言地理区域。传唱于河陇的“花儿”,其流变中的多元融会与分布格局,更是河陇多民族众手培育的文化硕果,是研究不同文化在不同时期于不同地域交流的“活化石”。作为庶民的程式化生活方式——民俗地理的研究,体现了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由于社会经济环境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人生礼仪与时间生活。如果说以上文化地理的研究体现了河陇与周边地区之间的文化的互动与交流,那么佛教地理的研究则更能看出边塞地带文化多元给异域文化在这一地域孵化、壮大与东传所带来的诸多好处。而佛教艺术以及高僧大德也因佛教所受各地文化影响程度不同,形成了风格各异的艺术成果与人数不等佛教人士。相对佛教,民间信仰受区域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的影响就更大,因此河陇民间信仰有着及其浓厚的边塞特征。独具特色的边塞文化,在唐人的边塞诗意象中有着边塞环境寒苦的共同性,也有着不同地域诗词意象的差异性。由此亦可觇见河陇文化外界感觉的形成。 由此可见,河陇文化是由多民族在这里冲突与融合中缔造的边塞文化,但其历史文化的主体是中原农耕文化。
其他文献
广电行业既是一种文化事业,又是一种产业,荧屏是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结合的复合,同时又是一种良好的媒介。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广电行业定位。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保
成都是蜀文明的发源地,具有2300年的悠久历史,是84年国家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历史名城,首先要保护历史街区,这已经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各界专家所达成的共识。但在当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二人台音乐形态。近百年来,长城内外、黄河左右、阴山南北,世代生活在这里的蒙汉人民在长期的文化艺术交流与互动过程中,产生了独特的民间艺术品类——二人
在外语教学中,词汇的教与学是非常重要的。词汇是语言基本的构成要素。颜色词是词汇的组成部分。科学研究表明,世界上可辨色彩达七百多万种,但并不是每一种颜色都有相对应的
创造社是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影响最为深远的文学社团之一。本文从社团的角度,以人事为主,采取社团与人相互参照印证的方式,研究创造社,梳理其发生、发展和流变的历程。以泰东图
评价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价值判断。政府、学校和社会作为高等教育的价值主体,理应成为评价主体。因此,对高等教育的政府评价、学校自评和社会评价都是非常重要的。而非政府组
<正>1993年,我在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带职攻读博士研究生,那一年也正好是曹禺先生的处女作《雷雨》问世60周年。60年间,曾有无数的导表演艺术家在这块艺术沃土上耕耘并留下了
会议
我国失业保险制度从1986年正式建立运行至今,发挥了多方面的积极作用,维护了社会稳定,失业保险工作得到长足发展。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步伐不断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向纵
90年代,广电媒介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技术、经济、法规、全球化和社会等各种张力的作用,极大地推动了广电产业管理变革。随着竞争的加剧,面临变化的媒介生态坏境,广电产业
介绍了台湾军事战略的发展和导弹研制情况.综述了台湾海军、空军的武器装备现状.重点叙述了天弓地对空导弹、天剑空对空导弹、雄风舰对舰导弹和青峰地地弹道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