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严重创伤对机体细胞免疫和DC的影响,以此阐明严重创伤后,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DC抗原提呈和过继性转移免疫应答能力的变化和DC数量、种类、表型及分泌细胞因子功能变化的关系及其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索促进创伤恢复的一些新措施。方法:采用小鼠定量失血合并双股骨骨折的创伤模型,在不同时间分别用2,4-二硝基氟苯(DNFB)或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致敏,导致迟发型超敏反应(DTH)。用流式细胞仪检测FITC致敏后的腹股沟淋巴结细胞中的FITC阳性细胞及其表面分子CD11c和MHC II。在DNFB致敏的早期和晚期,将致敏小鼠的腹股沟淋巴结细胞转移至正常小鼠,并测定该正常小鼠的DTH反应。用14 % Nycodenz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脾树突状细胞,采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脾非黏附细胞在脾DC刺激下的增殖情况以及1-甲基色氨酸(1-methyl tryptophan, 1-MT)对这种增殖的影响。ELISA方法检测脾DC在体外抗原提呈过程中以及脾DC与内毒素在体外共培养不同时间的过程中细胞因子IL-10和IL-12的含量。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脾、胸腺、腹股沟淋巴结和肠系膜淋巴结细胞表面分子CD11c、MHC II、CD40、CD80和CD86的表达。结果:创伤后小鼠的DTH反应下降,伤后24 h时下降到最低点,24 h后DTH反应开始回升,伤后7接近正常水平;流式细胞分析表明,创伤小鼠的腹股沟淋巴结中的FITC阳性细胞,FITC和CD11c双阳性细胞(携带FITC的DC)以及FITC、CD11c和MHCII三阳性细胞(携带FITC的成熟DC)的含量都比正常小鼠大幅度降低。在早期(致敏后1天)的细胞转移实验中,接受创伤后24小时小鼠淋巴结细胞的小鼠的DTH反应显著降低,接受正常和创伤小鼠等量混合的淋巴结细胞(其总数量为未混合细胞的2倍)的小鼠的耳肿程度显著提高(P<0.01);在晚期(致敏后5天)的细胞转移实验中,虽然接受混合淋巴结细胞的小鼠的耳肿程度显著高于接受创伤后24小时小鼠淋巴结细胞的小鼠,但是两者均显著低于接受正常小鼠淋巴结细胞的小鼠(P<0.01)。正常小鼠脾非黏附细胞的增殖指数(PI)明显高于创伤组小鼠,此外,在抗原提呈过程中,1-MT对脾DC刺激脾非黏附细胞的增殖也有一定的影响。创伤小鼠脾DC在抗原提呈过程中分泌的IL-12比正常小鼠明显降低(P<0.05),IL-10则无明显差别;而脾DC与内毒素共培养过程中,创伤小鼠脾DC分泌的IL-12比正常小鼠明显升高(P<0.05),IL-10则明显降低;创伤24 h后,脾成熟DC比正常组显著减少(P<0.05),未成熟DC则显著增多(P<0.05);腹股沟淋巴结DC总数量,成熟DC和未成熟DC的数量比正常组均显著降低(P<0.01);肠系膜淋巴结DC总数量,成熟DC和未成熟DC的数量也都比正常组显著下降(P<0.01)。结论:(1)建立了小鼠严重创伤模型,体内外的实验证明严重创伤会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下降(2)细胞免疫功能的下降与DC数量、成熟状态和表型及DC抗原提呈和分泌细胞因子功能的变化密切相关。(3)针对创伤后的免疫失调,即创伤后抗原提呈功能下降而炎症因子活性增加,并初步证明体内补充淋巴结细胞对促进创伤的恢复有一定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