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GRACE与GLDAS数据监测西北地区地下水时空变化

来源 :西安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m520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北地区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而地下水作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北地区生活、工业及农业灌溉的主要用水来源。实时动态监测西北地区的地下水变化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基于2002-2016年GRACE RL06数据反演西北地区陆地水储量变化,并结合全球陆面资料同化系统GLDAS数据,在去除陆地水储量中的土壤湿度变化、雪水当量变化、冠层水变化的基础上获得研究区地下水储量变化,并与实测地下水位数据进行对比,得到研究区陆地水储量、地下水变化的时空演变规律和特征;结合TRMM降雨数据、NDVI数据、蒸散发数据、土壤含水量、地表径流、干旱情况等自然因素和人口数据、GDP、城市化水平等人为因素探讨分析西北地区地下水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1)2002-2016年西北地区陆地水储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变化速率为0.0662cm/a,累计下降水柱高为0.3800cm。空间上,新疆中部陆地水储量显著减少,减少速度为0.4180cm/a,新疆中部、甘肃西部与新疆的交界处、甘肃东部、宁夏及陕西的中部、北部等区域陆地水储量呈减少趋势,最大减少量为1.68cm/a;青海地区陆地水储量呈明显增加趋势,增加速率为0.3094cm/a,甘肃西部与南部、陕西南部、新疆北部及新疆南部与西藏、青海的交界处等区域陆地水储量呈增加趋势,最大增加量为0.77cm/a。(2)地下水储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下降速度为0.0951cm/a,累计下降水柱高为3.16cm。空间上,新疆西部与中部地下水储量显著减少,减少速度为0.5498cm/a,甘肃西北部与南部、宁夏及陕西中、北部等区域地下水也呈减少趋势;青海大部地区地下水储量明显增加,增加速度为0.3391cm/a,而新疆、西藏与青海的交界处,新疆北部,及陕西南部与四川、河南的交界处等区域地下水储量也呈增加趋势。由8个实测地下水位监测点数据得到,地下水位实测数据与反演结果大部分显著相关,说明反演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3)降雨、植被等九种因素与地下水储量变化相关性大小为土壤含水量(Soil)>地表径流(Qs)>降雨(TRMM)>人口(TPOP)>蒸散发(EVAP)>NDVI>GDP>城市化水平(DMSP)>干旱程度(TVDI),得出影响地下水储量下降的最主要原因为土壤湿度、地表径流、降水等自然因素,在2002-2016年间只有地表径流呈减少趋势,其他因素都呈增加趋势,地理探测器进一步证明了该结论;综合因子对新疆北部与西南部、青海中东部、甘肃、陕西中南部等地区的地下水储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对新疆中部、西藏北部及其与青海省的交界处、内蒙古西部及其与陕西和宁夏的交界处等地区的地下水储量有明显的消耗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1)建立应激性高血压(stress-induced hypertention,SIH)动物模型;2)检测SIH大鼠肾小球与肾小管间质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结缔组织生长
人体皮肤感知系统通过多种受体传感器可以将外界的多重刺激(如温度、湿度、光等)转化为神经脉冲信号,从而引发不同的生理反应,实现对周围环境的精准感知。近年来,具有类皮肤
氨(NH3)是现代工农业及军工产业发展的“催化剂”,同时也是极好的储氢材料。许多科学家在合成NH3研究中投入了大量的工作,目前工业上生产NH3采用的是Haber-Bosch法,该方法需要
厌氧氨氧化工艺具有经济性,无二次污染,污泥产率低和脱氮效率高的优点,被许多研究人员认为是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技术。厌氧氨氧化菌由于倍增时间长,对温度、溶解氧和pH等环境条
城市交通的迅猛发展使得城市交通机动化水平不断提升,道路交通量的增加,造成城市交通频频出现问题,随之而来的交通拥堵、停车设施严重不足、机动车违规停放等问题加剧了城市
玄武岩纤维聚合物水泥混凝土是国际上近些年发展极为快速的新型水泥复合型材料,它在抗冻性能、耐冲击、抗拉抗弯强度等性能方面有着极为显著的优势,使之在水利、机场、道路、
国内及对外关系214日△应胡耀邦邀请,参加中日青年友好联欢活动的三千名日本青年分三路于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抵达上海、北京。二十九日,全国青联等三团体在北京举
本文主要研究下列拟线性椭圆方程解的存在性:-Δp u+V(x)|u|p-2u-Δp(|u|2)u=|u|q-2u,x∈RN,其中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土地资源受到限制。城市更新是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可有效推动经济的发展。目前,城市更新已经成为了深圳市主要的供地来源,如何选取
强对流天气(冰雹,短时强降水等)生命史短、局地性强、破坏力大,是气象防灾减灾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尽管对强对流天气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由于我国地形环境复杂,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