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情绪研究的深入,自我意识情绪引起关注。作为自我意识情绪之一,羞耻是个体意识到因自己、所属群体、重要他人的生物或社会属性、言行等违反了社会规则、内在价值观与期望,从而产生无能、自卑、沮丧等情绪体验的一种自我意识情绪。羞耻情绪的发生发展,是个体社会化过程的体现,可以促进个体良好品质的发展;它也是一种社会控制情绪,有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目前,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羞耻情绪的功能具有破坏性与建设性两面性,过度羞耻与身心疾病有关,而羞耻情绪的缺乏容易导致个体品质失范与行为失检。因此,羞耻情绪的调节研究具有现实和理论意义。现有羞耻情绪及其调节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主要关注羞耻事件发生在自身而诱发情绪体验的自我羞耻情绪,多立足于羞耻破坏性功能视角,集中于自我羞耻情绪对个体心理与行为产生的不良后果,比如“四极单面”平面型罗盘模型中的攻击性等。随着羞耻情绪研究的深入,研究逐渐呈现出由羞耻功能的破坏性关注转向建设性关注的趋势。虽然极少量研究关注到羞耻与消极性后果(如攻击性)、积极性后果(如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但是个体自我调节是否可以影响两者关系,并不清晰。即,基于羞耻破坏性与建设性视角,模拟的“四极双面”立体型罗盘扩展模型中“一极两面”部分(正面的亲社会性与负面的攻击他人)是否成立,缺乏直接证据。由于东方文化背景下“母亲”与“我”之间具有的特殊关系,因母亲的羞耻事情却诱发了自己羞耻体验的转移性羞耻研究可以体现自我意识情绪发展的文化因素,母亲相关的转移性羞耻情绪及其调节研究可以扩展羞耻研究领域。本研究分别采用开放问卷、量表、外显加工与内隐加工任务的行为实验,通过四个逐层递进的研究,考察了七至十二年级青少年自我羞耻与转移性羞耻情绪调节的基本特征,七年级青少年羞耻情绪调节的效果,以及对后续积极行为(亲社会倾向)、消极行为(攻击性)的影响,并且对自我羞耻与转移性羞耻情绪进行直接比较,从而验证所构建的羞耻情绪罗盘扩展模型中的“一极两面”部分。研究一,对500名七至十一年级青少年进行开放问卷测量、2238名七至十二年级青少年进行羞耻故事情境、认知情绪调节问卷测量,发现青少年羞耻情境下调节策略使用与性别、年级、学业水平有关。(1)女生在重新关注计划、积极重新评价、积极重新关注、接受、反复回想、自我责备等策略评分显著高于男生,男生的责备他人策略评分显著高于女生。(2)重新关注计划、积极重新关注、积极重新评价、转换视角、接受、自我责备、反复回想策略的采用随年级上升呈现倒U形,责备他人策略呈现阶梯形,策略评分波峰基本落在初中高中学段过渡时期。(3)学业水平越高越采用适应性策略。研究二,选取重新计划、自我责备策略,以七年级青少年为被试,采用诱发-调节法,考察羞耻情绪的调节效果。研究发现,(1)策略的调节效果均处于中等水平,重新计划策略、自我责备策略可以增强青少年相同情境下的自我羞耻强度,也可以增强女生的转移性羞耻强度。(2)自我责备策略调节下,自我羞耻情绪强度、调节效应均比转移性羞耻更大,主要反映在女生行为羞耻、男生家庭羞耻方面。研究三,外显任务加工以重新计划、自我责备策略,内隐任务加工以自我责备策略进行调节,以七年级青少年为被试,考察羞耻情绪调节后对亲社会倾向的影响。研究发现,(1)策略对青少年自我羞耻情绪的调节不会影响外显与内隐亲社会倾向。(2)策略对某些情境下的转移性羞耻调节会增强女生外显亲社会倾向,特定情境下转移性羞耻调节后,女生的外显亲社会倾向显著高于男生;但是,转移性羞耻情绪调节不影响青少年内隐亲社会倾向。(3)自我责备策略调节下,转移性羞耻比自我羞耻更加能增强青少年的外显亲社会倾向,而两者的内隐亲社会倾向性不存在显著差异。研究四,外显任务加工以重新计划、自我责备策略,内隐任务加工以自我责备策略进行调节,以七年级青少年为被试,考察羞耻情绪调节后对攻击性的影响。研究发现,(1)自我羞耻情绪在自我责备策略调节下,会增强青少年在独特与总体情境下的外显攻击性,内隐攻击性测量显示将自我评价为更不具有攻击性。(2)转移性羞耻经策略调节后,可以增强青少年总体情境下的外显攻击性,内隐攻击性测量显示青少年将自我评价为更具有攻击性。(3)自我羞耻与转移性羞耻经调节后,两者的外显攻击性没有显著差异,而内隐攻击性存在显著差异,青少年在自我羞耻情境下将自我评价为更具有攻击性。总体上,青少年羞耻情绪调节策略的采用与性别、年级、学业水平有关,以适应性策略为主;特定策略的调节效果与羞耻情境、自我或转移性羞耻类型有关,经自我调节后对亲社会倾向与攻击性的影响也因任务加工方式、羞耻类型而不同,调节能够有效地影响羞耻与行为关系,自我羞耻与转移性羞耻情绪的调节作用存在异同。本研究支持所构建的羞耻情绪调节罗盘扩展模型中“一极两面”部分,扩展模型兼顾了自我与转移性羞耻、攻击性与亲社会倾向的双面性。本研究发现为青少年自我意识情绪的引导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的自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