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通过TeeTester数字化咬合分析仪对全口义齿在牙尖交错位的咬合情况进行检测,定量分析研究其随时间的变化规律。2、使临床医生对全口义齿咬合情况的控制从依靠经验到定量化,为全口义齿的稳定性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9月至2014年12月来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修复科,要求全口义齿修复的患者39名,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佩戴全口义齿经历和牙槽嵴条件等信息,修复前对患者的牙槽嵴情况及戴用全口义齿(CD)前后面部的正侧位进行拍照。常规制作全口义齿,在Teetester数字化咬合分析仪指导下结合咬合纸印记进行调牙合,并对患者佩戴CD当日、2周、1.5月、3月进行咬合检测,记录患者的咬合接触时间(OT)、累积最大牙合力(Max force)和咬合力中心点(COF)左右向(COF-X)及前后向(COF-Y)位置,对检测结果进行重复测量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分析其间的差异。结果:1、随着时间的推移,OT和COF-X值逐渐缩短,Max force和COF-Y值逐渐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OT、Max force和COF-X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F-Y在佩戴当日与2周、1.5月和3个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周及以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有佩戴全口义齿经历的患者,OT和COF-X值较短,而Max force和COF-Y值较大。有无佩戴全口义齿经历的患者OT、Max force、COF-X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OF-Y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男性患者的OT、Max force、COF-X和COF-Y值均较女性患者大。不同性别的患者OT、Max force、COF-Y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OF-X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牙槽嵴2级患者,OT、COF-X值较其他类型牙槽嵴小,Max force值较其他类型者大;其他类型者随着牙槽嵴从1级~4级,OT、COF-X值逐渐增大,Max force值有减小趋势;COF-Y值变化趋势不甚明显。不同牙槽嵴条件的患者OT、COF-Y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Max force、COF-X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随着年龄的增长,OT值有增大趋势,Max force值逐渐减小,1.5月及3个月时COF-X值随年龄增加有增大趋势,COF-Y值变化趋势不甚明显。不同年龄的患者OT、COF-X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Max force、COF-Y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咀嚼功能满意度评估:随着佩戴全口义齿时间延长,患者对咀嚼功能的满意度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能学意义(P<0.05);有佩戴经历者和男性患者的咀嚼功能满意度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的牙槽嵴条件和年龄组之间虽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随着佩戴义齿时间的延长,OT逐渐缩短,3个月时约为0.28s,早接触的可能性减少,咬合可以迅速达到稳定;Max force逐渐增加,3个月时平均为669.88±102.63N,咀嚼功能逐渐恢复;COF逐渐向中心移动,3个月时COF-X平均为2.94±1.19mm,COF-Y为28.38±1.80mm,咬合趋于平衡。2、有无佩戴经历、不同性别、牙槽嵴条件、年龄对患者的咬合情况影响不同,但OT与COF-X的变化趋势一致,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反映咬合的稳定性。3、数字化咬合分析仪可以量化患者的咬合情况,为全口义齿的稳定性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