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学思潮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F20070601ZW126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月》是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最重要的大型文学期刊之一。它发表了许多在新时期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品,同时也发起或参与了一些重要的文学活动。在刊物的发展过程中,与现实主义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被认为是现实主义的金城重镇。挣脱主流意识形态强加于现实主义的种种清规戒律,努力对现实主义作出新的阐释和发展,大力推举文学新人,敢于发表带有争议性的作品。这种编辑策略,在八十年代前期给予了《十月》无穷的活力,使它迅速占领了文学期刊方阵的领军位置。然而,漠视文学发展出现的新潮流,顽固坚持已经落后的编辑理念,使《十月》在八十年代后期的发展开始滞后,优秀作品的生产数量逐年减少,刊物的影响力也随之萎缩。 在1985年之后文学多元化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更加凸现了《十月》坚持现实主义的特点。但实际上,它在八十年代前期的编辑方针却是开放的,前卫的,非常注重文学作品的创新,并专门设置了“借鉴与探讨”这个栏目来介绍二十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创作取得的成就。对王蒙等人吸纳现代主义表现技巧来丰富现实主义的尝试,给予了大量支持;同时也对张承志、高行健这样在现实主义文学之外独辟蹊径的作家给予极大的宽容。这种开放性的、前卫性的编辑路线,使《十月》在八十年代前期收获了大量的优秀小说,同时也创造了一段极为辉煌的历史。正是由于对这种开放性、前卫性编辑路线的放弃,才导致了八十年代后期《十月》的衰弱。 在整个八十年代,主流意识形态是影响《十月》发展最为强大的外部力量。自发表刘克的小说《飞天》开始,《十月》就不断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冲突。当然,这些冲突并不构成有预谋的对抗,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不经意间的偶遇。同时,《十月》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不得不向主流意识形态做出一定的妥协和让步,八十年代后期甚至于主动参与了修复精神偶像的活动。发表白桦的电影文学剧本《苦恋》,曾经导致八十年代最大规模的一次文艺批判运动;发表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废都》,既创造了新时期文学出版史上的奇观,也招致了众口一致的严厉挞伐。这些都表征了文学期刊与政治、商业之间存在的种种隐秘的、复杂的关联。 清理《十月》在整个八十年代的编辑思路,回顾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的发表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十月》与八十年代文学思潮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它见证了现实主义文学在二十世纪八十代的起浮沉降,也见证了在思想启蒙运动中所遭遇的种种困惑和思索,还见证了文学与政治、商业之间的复杂关系。更重要的是,能够为我们对一些重要作品进行文学史定位,提供一种清晰的历史背景。
其他文献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萧红和张爱玲像两颗呈放异彩的新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确立了不同凡响的地位。在文学的殿堂里,她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身为女性作家,她们都有家庭与爱的创
小龙虾事件,让很多人认识了一种“新病”——肌肉溶解,而在近期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发布的信息通报又显示,乙肝治疗药物拉米夫定和替比夫定可引起肌肉溶解。一时间,很多慢性乙肝病人左右为难:这药、这病,该怎样取舍呢?    肌肉溶解风险并不“新”  横纹肌溶解症是一类由于横纹肌破坏和崩解,俗称肌肉溶解,引起内环境紊乱和急性肾衰竭的疾病,其表现有:肌痛,无力,肌酸激酶升高、血肌酐升高等。  说肌肉溶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