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淋巴结转移临床意义的探讨

来源 :山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qsc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GIST)淋巴结转移的临床意义。   方法:分别以"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lymphnodemetastasis"及“胃肠道间质瘤,淋巴结转移”为检索词,在Pubmed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上,采用电子检索的方式全面检索自1998年1月至2010年12月文献,收集相关病例,提取相关数据资料,从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基因表达的相关性与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与GIST分期、淋巴结转移与GIST治疗、淋巴结转移与GIST预后五方面进行探讨。   结果:共收集到有关GIST的文献6063篇,27篇文章报道有淋巴结转移。共收集到淋巴结转移详细报告病例16例,男性6例(37.5%),女性10例(63.5%),中位年龄49.25岁(30-78岁);发生于胃的12例(75%),小肠3例(18.75%),食管1例(6.25%);10例(62.5%)肿瘤大小超过5cm,最大27cm;9例(56.25%)核分裂象数超过5/50HPF,最高75/50HPF。肿瘤细胞为梭形的7例(43.75%),上皮样的3例(18.75%),余6例(37.5%)呈以梭形为主的混合形状;共有7例进行了基因检测:4例为Kit基因exonll缺失突变,缺失密码子分别为557~561、557~558、559~569、559~565;1例为exonll突变,位点不详;2例无突变。按修正的NIH标准,12例为高危组(75%),中危组1例(6.25%),低危组2例(12.50%),另l例无法评估(6.25%)。   结论:发生于胃的、肿瘤分级为高危组、细胞形态为梭形细胞的GIST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基因突变与其存在某种相关性。但其临床意义仍不清楚。
其他文献
缺血性卒中是临床常见疾病,其病因多样,发病机制复杂.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在卒中的病理过程中作用重要.脑缺血后强烈的炎症反应在缺血数分钟内即可启动,并一直持续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