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鼻骨及鼻骨孔的形态特点、变异情况及其影像学表现;并探讨多层螺旋CT不同扫描参数及后处理技术在鼻骨孔与鼻骨骨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西门子16层螺旋CT对20只干颅标本进行扫描,范围以听眶下线为基线自额窦至硬腭。管电压140KV,管电流100MAs,准直0.75mm,进床速度6.6mm/rot,矩阵512×512,FOV 310mm,螺距分别采用0.6、1.0、1.4取得原始轴位断层图像后,使用不同卷积核(50、60、70)和重建间隔(30%、50%、70%、100%)对图像进行后处理,然后将其输入WIZARD工作站,取得MPR、INSPACE图像,探讨显示鼻骨及鼻骨孔结构的最佳多层CT扫描参数及后处理参数组合。对2007年1月至2008年3月在山东省医学影像研究所就诊的200例患者行鼻骨、副鼻窦CT扫描。其中,鼻骨骨折患者50例;无鼻骨骨折患者150例(成年组100例,未成年组50例)。图像质量以锐利度为主要考察标准。不能正常显示鼻骨结构,无法应用于诊断的为1分;图像有明显阶梯状伪影的为2分;图像较清晰,无伪影,但不能全面显示鼻骨细微结构的或不能显示其正常断层结构的为3分;图像清晰,能正确显示鼻骨孔结构分布、走行规律,可以应用于诊断的为4分;图像细腻,边缘锐利,能准确显示鼻骨孔结构的结构特点、分布、走行规律和比邻关系,易于识别,适合于诊断的为5分。对评分结果做配对t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①在一定范围内(0.6-1.4)改变螺距扫描,显示鼻骨孔结构的MPR轴位像质量无显著差别。重建间隔于0.3~0.5时,减少重建间隔,多向调节MPR、INSPACE图像质量无明显提高;0.5~1时,减少重建间隔,多向调节MPR、INSPACE图像肉眼可见图像质量显著提高。使用骨算法处理图像观察鼻骨时,使用锐利度越高的卷积核,肉眼观察后处理图像图像质量越高。采用临床常用扫描、后处理参数,获得的后处理图像所显示鼻骨孔的效果与干颅标本实际观察效果无显著性差异,可以满足临床显示鼻骨结构、诊断鼻骨骨折的要求。②成人鼻骨平均长度:男性28.9mm;女性27.5mm。未成年人鼻骨平均长度:24.4mm(未行年龄分组)。鼻骨下边缘不规则。鼻骨孔多分布于鼻骨中下1/3~1/2处,近鼻骨间缝侧,儿童较成人偏外下方。鼻骨孔结构在CT轴位断层图像上可表现为线形骨质中断影,鼻骨孔变异情况复杂,双侧多不对称出现,不易识别。③鼻骨孔与鼻骨骨折线的鉴别诊断要点:一是鼻骨孔结构体积较小,在CT断层图像上,鼻骨孔一般只连续出现在3~5个层面内,而鼻骨骨折线多走行范围较长:二是在CT图像上鼻骨孔结构走行自然,边缘欠锐利,而鼻骨骨折线走行僵硬,边缘锐利:三是鼻骨孔结构边缘较规整、自然,而鼻骨骨折线断端多伴有明显的成角错位。结论:多层螺旋CT采用优选的扫描参数、后处理参数可良好显示鼻骨及鼻骨孔的解剖结构,能准确的诊断鼻骨骨折并将其与鼻骨孔正常结构进行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