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净化器杀灭尘螨机制及其对尘螨过敏原影响的研究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gie09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检测空气净化器的杀螨效果;2.研究空气净化器对室内尘螨过敏原含量及免疫反应性的降低作用;3.初步探究空气净化器的杀螨及降低过敏原免疫反应性的机理。方法1.空气净化器对粉尘满的杀灭率:取成年粉尘螨接受不同时间(12h、24h、 48h、72h、84h)的空气净化器处理,每个时间段约200只成年粉尘螨,于解剖学显微镜下观察粉尘螨的死亡数量并计算粉尘螨的死亡率;2.空气净化器杀灭粉尘螨机制的研究:将经过12h、24h、48h、72h空气净化器处理的死亡粉尘螨制作石蜡切片,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定位各时间组粉尘螨体内过敏原。采用HE染色、扫描电镜方法观察死亡粉尘螨的形态变化情况。通过细胞凋亡实验,及死亡粉尘螨总DNA电泳,检测各组粉尘螨细胞凋亡情况;3.空气净化器对室内尘螨过敏原的清除作用:用粉尘采样器分别采集室内尘螨过敏原在以下四种环境下的样本:(1)不开空调和空气净化器;(2)开空调不开空气净化器;(3)同时开空调和空气净化器;(4)开空气净化器不开空调。用ELISA方法检测四种环境下空气中尘螨过敏原Der f1、Der f2的浓度;4.空气净化器对粉尘螨过敏原免疫反应性的影响:将培养过粉尘螨的培养基研磨成粉末之后,经空气净化器处理0h,12h,24h,48h,72h之后,通过ELISA和免疫印迹方法检测空气净化器处理不同时间后粉尘螨过敏原免疫原性的变化。5.光谱学分析空气净化器处理前后的β乳球蛋白空间结构变化:采用圆二色谱仪和荧光光谱仪测定空气净化器处理前后的牛乳p乳球蛋白圆二色谱和荧光光谱,分析p乳球蛋白空间结构的变化,初步探讨该变化与蛋白免疫反应性改变的关系。结果1.统计空气净化器杀螨率结果显示:粉尘螨死亡率随空气净化器处理时间延长而升高,当经过84h处理之后,死亡率达到了100%。而在自然状态下粉尘螨的死亡率在84h之后只有10%左右。2.HE和扫面电镜的结果显示,死亡粉尘螨体内水分严重丢失,整个螨体呈现干扁状,粉尘螨的死亡是由于体内水分丢失所致;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空气净化器杀死的粉尘螨体内过敏原除了在肠腔中还有少量的存在,其余部位如腺体,生殖系统则看不到;TUNEL原位细胞凋亡检测和粉尘螨DNA电泳结果均显示,死亡粉尘螨体内细胞并没有出现凋亡现象。3.20个取样房间在开空调之后室内尘螨过敏原的含量都会增高,而在使用空气净化器后,不管是在空调打开或者关闭的情况下室内粉尘螨过敏原Der f1和Der f2都会降低(P<0.01);ELISA和免疫印迹的结果显示:粉尘螨培养基中的粉尘螨过敏原由于受到空气净化器产生的等离子作用,其免疫反应性有所降低。4.圆二色谱和荧光光谱均显示,经过空气净化器处理之后的p乳球蛋白,其空间结构发生了变化,β乳球蛋白的疏水性增强,这可能是致使其免疫反应性改变的一个原因。结论本实验所使用的空气净化器具有杀灭粉尘螨作用,并且能够显著降低室内空气中的尘螨过敏原浓度。同时通过等离子的作用,能够使得收集在其滤网上的过敏原免疫反应性降低。蛋白免疫反应性的改变有可能是由于等离子引起了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有关。粉尘螨在空气净化器中的死亡是由于水分严重丢失,缺水而死。在此过程中粉尘螨体内细胞并没有出现凋亡现象。
其他文献
1 病例资料男,56岁.因腹痛、腹胀、不排便3天入院.有大便变细史10年,无黏液脓血便,长年服用泻剂,曾行钡剂灌肠及纤维结肠镜检查,均因通过直肠时受阻而失败.查体:营养中等,心
库尔勒香梨多糖的粗提物经醇沉后,用正丁醇、20%三氯乙酸以及正丁醇-20%三氯乙酸法去蛋白,过DEAE-52柱层析纯化后,HPLC和Sephadex G-100凝胶柱层析证实为单一组分,并对多糖的
沙门菌(Salmonella)是肠道致病菌,是人和动物最主要的食源性病原菌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入具有严重危害和中等危害的食源性病原菌。据统计,在世界各国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中
我院1992年1月~2002年4月共收治颈椎病614例,其中6例因并发心律失常而首诊误诊为冠心病,现报告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39例均为男性,发病年龄25~38岁,平均32岁。既往均有慢性胃炎或胃溃疡病史,病程5~15年。1.2 临床表现 39例均有上腹部反复隐痛或不适,伴有不同程度
[研究背景与目的]最近研究发现槟榔中的主要生物碱槟榔碱(Arecoline)具有神经毒性作用,其神经毒性与其诱导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有关。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2S)不仅仅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