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微”时代我国高校学生意识形态认同安全研究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52次 | 上传用户:zuiainiv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阵地、主战场。随着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变化,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变得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紧迫,尤其在当前网络“微”时代,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网络微媒体给高校学生意识形态认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开展网络“微”时代我国高校学生意识形态认同安全研究有较强的前沿性和创新性,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和载体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和安全教育理论,有利于维护党的执政安全和国家安全,有利于促进学生成长与平安校园建设。论文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认同理论和国家安全理论为指导,以意识形态认同安全问题为导向,采取调查法、观察法等方法,围绕网络“微”时代我国高校学生意识形态认同的整体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面临的挑战及改进对策展开讨论。高校学生意识形态认同安全是指“我国高校学生普遍高度认可、赞同、拥护和支持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并且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学生中的主导地位保持稳固,不发生安全事故,不受威胁动摇并经得住各种考验的状态。”其包括高校学生理想信念认同、政党认同、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安全,论文主张以高校学生认知上是否接纳、情感上是否喜爱、意志上是否信仰、行动上是否践行主流意识形态作为高校学生意识形态认同安全的判定标准,还从内在作用和外在作用两方面探讨了高校学生意识形态认同的形成机制。从网络“微”时代与高校学生意识形态认同安全的关系看,网络微媒体增加了党对高校学生意识形态舆论引导难度,降低了工作主体的权威,网络微媒体主要通过汇聚“组织化”网络敌对力量等五种常用途径影响高校学生意识形态认同安全。从调查结果看,网络“微”时代我国高校意识认同整体是安全的,但存在少数学生理想信念缺失、对主流意识形态认知模糊、参与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积极性不高,以及对中华文化认同亟待加强等问题,论文从时代、社会、学校、学生等四方面分析了原因。在借鉴建国以来我国高校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历史经验与教训基础上,结合网络微媒体给高校学生意识形态认同带来的机遇,论文认为,要坚持“握牢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与借鉴经验相结合”等四个原则,通过明确工作目标、加强网络评论员等三支队伍建设、发挥高校官方微信等四种微媒体作用、优化工作环境,创新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等措施,不断促进高校学生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其他文献
<正>1概况庙子坪岷江特大桥位于都汶高速公路E合同段,桥梁起讫桩号分别为K17+487.00和K18+ 927.22,桥梁全宽22.5m,桥梁采用2×50m(简支T梁)+125m+220m+125m(连续刚构)+17×50
会议
回顾学术史,南水北调移民精神研究发轫于2010年以前的部分新闻报道,2010年之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南水北调移民精神研究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南水北调移民
在今天的大数据时代,数据的价值越来越受到各界广泛地关注,如何利用数据清洗的方法解决数据中存在的质量问题,成为充分挖掘数据知识、充分利用数据价值的前提。数据质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