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帝国时期的世俗教育——文化视域中的探讨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ha300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罗马帝国的世俗教育是帝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继承了希腊文化的精华,又融入了本民族的特点,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教育模式。它的具体表现、特点等与当时的社会状况相适应,反映了罗马帝国的社会文化情况以及罗马民族的特征。本论文旨在将罗马帝国的教育思想及制度与当时的历史结合起来分析,以达到对帝国世俗教育的全面了解。 本论文除前言和结语外共由三个部分组成。 前言部分论述了本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方法以及国内外学界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阐述本文的主旨。 第一部分对罗马帝国世俗教育的社会文化背景进行了探讨。论文对教育产生的文化、政治、经济背景展开全面论述,旨在探析教育产生的社会土壤。 第二部分在介绍罗马帝国著名教育家昆体良的基础上全面论述罗马帝国的世俗教育制度。罗马帝国的世俗教育制度包括学前教育以及各级学校教育制度。 第三部分分析罗马帝国后期世俗教育的消亡及其原因。罗马帝国后期世俗教育自身的缺陷是内部原因;蛮族入侵、帝国经济衰退以及基督教教育的出现是外部原因。 结语部分简要概括总结了本论文的主要内容,从帝国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方面得出一个结论,即罗马帝国的世俗教育是一种系统性的教育j是罗马教育发展的较高阶段。
其他文献
期刊
西藏帕竹地方政权(1354年---1618年)是藏族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的前身是元朝时期乌斯藏十三万户之一的帕竹万户。1354年,帕竹万户的万户长绛曲坚赞推翻了统治西藏的萨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美国基督教各教会步英、法教会之后尘,开始陆续到中国传教,其中有部分教会试图踏足中国偏南一隅的广西。由于受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环境(主要是境内匪盗横行、太
泛珠三角经济圈的构建及洛湛铁路(经梧州)的动工兴建,给梧州新港区建设带来了机遇。本文对梧州港进行了历史分析与评价,并结合梧州新港发展的机遇,剖析了梧州新港分区规划的
粤东北作为传统意义上的“客家地区”,在明清时期则是一个流民活动比较频繁的区域,流民的活动深刻地影响着粤东北社会的各个方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明中期以来至清初,粤东北地区
本项研究主要探讨的是1927~1937年间长江三角洲的米粮贸易问题。 第一章着重梳理了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的传统粮食市场及其在近代的兴替,以及1927~1937年间该区域的米市层级及
1784年美国一艘名叫“中国皇后”号的商船到达广州黄埔港,开创了中美关系的新纪元。直至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的签订,称为早期的中美关系。在这一历史时期中,中美两国关系的主
他不会管你的胡思乱想,不会在乎你的自我与自卑,不会担心你所担心的那些鸡毛蒜皮。无论世界多么繁华、拥挤,此时都已经被抛在脑后。这就是我想象中与爱人相遇的场景。可能每
期刊
本文主要以晚明士人陈子龙的交游为中心,力图通过这一个案,来研究把握晚明江南士人群体。全文分为七个部分。绪论部分简要阐明选题缘起,研究对象,并回顾、总结学术前史和本文的研
针对神经网络结构确定中隐层节点数确定难的问题 ,提出了一种确定神经网络隐层节点数的新方法 .本方法计算量小 ,使用方便 ,具有很好的实用参考价值 Aiming at the diffic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