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源遥感资料同化的北京“7·21”特大暴雨暖区降水机制研究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暖区暴雨是指发生在气旋暖区或者锋前暖区的暴雨,通常有局地性和突发性特征,往往能造成严重的暴雨洪涝灾害,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暖区暴雨近地面常为高温高湿环境,其形成与次天气尺度小扰动信息(如地面辐合线、阵风锋、冷池、中尺度涡旋等)密切相关,全球业务模式往往无法分辨这些小尺度信息,因此对其预报能力有限。2012年7月21日,北京地区发生了一场50年一遇以上的特大暴雨洪涝灾害(即“721”暴雨),短短1-2日,便造成首都及其周边地区113人死亡,数百亿元经济损失,国内国际影响甚大。该暴雨可分成两个阶段,即锋前暖区降水和冷锋锋面降水阶段。本文在多源资料同化基础上,成功模拟了“721”暴雨形成及演变过程;利用观测分析和模拟诊断方法,对“721”暖区降水过程进行了动热力、云微物理和降水效率三方面的系统性机制研究。全文结论概述如下:(1)暖区降水存在山地和平原两类对流触发机制,并有显著的组织化发展特征。在河套气旋环流与西南气流汇聚及太行山局地地形辐合线的共同作用下,暖区山地对流不断触发。河套气旋东移下山,引起大气低层振荡,激发出重力波,与平原低层风切变次级环流上升支共同作用下,平原对流不断触发。对流单体在西南气流引导下,沿太行山自西南向东北传播,有明显的后向生成单体组织化发展特征,逐渐形成西南-东北向对流波列;而平原上近地面东南风引导了平原对流组织化为东南-西北向对流波列;两个方向对流波列在河套气旋东北侧区域辐合中心(北京房山)汇聚,对流波列进一步组织化发展,造成中尺度系统显著增强,长时间局地维持,形成暖区特大暴雨极值中心。(2)暖区对流有低质心热带性降水回波特征,云微物理过程受其制约,并有显著的反馈作用。在暖区降水中,云层较低,异常充沛的水滴是其产生强降水的主要原因:一方面低层大量的水滴通过碰并增长(PRA)形成大雨滴降落到地面;另一方面暖区强的上升气流导致大量水滴进入0℃层以上,形成较厚的过冷水层,高层冰相粒子播种其中,被其收集(PRACG_g2r、PRACS_s2r),下落形成大量雨滴;此外大量霰粒子在0℃层附近融化(PGMLT),也是重要的雨水源。暖区大量的降水造成了大量的雨水蒸发(PRE),在近地面附近形成了强的地面冷池,冷池的出流不仅增强了MCS本身,也容易激发出新的对流单体。在冷锋降水中,云层较高,虽然冰相过程更强,高层凝华过程释放大量潜热增强高空上升气流,融化层大量霰粒子融化产生大量雨滴;但冷锋阶段有强的中层干冷空气侵入,低层暖湿空气夹卷了干冷空气,一方面雨水蒸发(PRE)大大增强,不利于形成大雨滴降落至地面;另一方面低空下沉气流增强,过冷水滴不易形成,融化层雨滴收集冰相粒子过程随之减弱,缺少了重要的雨水源项,因此冷锋降水要明显弱于暖区降水。(3)暖区降水无论是大尺度(LSPE)还是云微物理(CMPE)降水效率都要显著高于冷锋降水阶段。以暖区和冷锋降水集中期为例,暖区阶段LSPE和CMPE平均高4%-6%,最高超过10%。暖区阶段低层为暖湿平流,冷锋阶段中层为冷干平流,导致暖区大尺度降水效率更高;暖区阶段雪收集过冷却水滴显著强于冷锋阶段,导致暖区云微物理降水效率更高。综上所述,本文建立了“721”暴雨多尺度天气学、暖区对流触发及组织化、暖区及冷锋云微物理过程三个可能的物理概念模型。
其他文献
本文基于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国国家级地面高密度站点的降水资料、CPC全球降水量网格数据集和CMA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等逐日资料,分析了中国东部夏季区域性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特征和区域降水的气候特征以及其与欧亚大陆斜压Rossby波包活动的关系,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长江中下游地区梅汛期降水与Rossby波活动的关系在多年平均和特殊年份中有所不同。在多年逐日气候场中,中纬度对流层上层
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极端降水的频次显著增强,同时平均降水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我国处于东亚季风区,人口密度大,国民的生产生活受到降水的影响较大,尤其在我国东部地区。因此对未来降水特征的准确预测在我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利用区域气候模式CWRF对全球气候模式CCSM4进行动力降尺度研究,模拟了我国过去(1974年至2005年)以及在RCP8.5情景下未来(2019年至2050年)的气候状况,重点关注
湍流是大气边界层内气团的主要运动形式,控制着大气边界层内的各种物质和能量输送过程,进而实现了地-气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传递。因此,本文以2016年12月河北保定地区农田观测的强雾霾过程和WRF-LES模拟的登陆期间的强飓风哈维(2017)为例,分析在弱动力和强动力两种截然不同的条件下大气边界层内的湍流结构特征及其对天气过程的影响。1)对于强雾霾过程的研究发现,严重空气污染期间,超过73.52%时间里观
随着观测技术的改进和数值模式的发展,对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的精细化预报成为可能,其中路径是精细化预报中的首要问题。在数值模拟和观测分析中,发现TC路径存在摆动现象,这种摆动不仅影响受灾地区的防灾减灾工作,也对TC的强度和结构变化产生影响,给精细化预报带来很大的挑战。目前针对路径小尺度摆动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对高时空分辨率的精细化路径缺乏认识。本文采用2005年飓风威尔玛
云或云系的分布、形态及其变化体现了大气运动状况和变化趋势,云的相关信息对开展天气系统分析和预报有着重要的先导价值。云区卫星资料中包含大量与台风、暴雨等重要天气相关的动力、热力以及水物质信息。合理同化卫星云观测资料,对于改善模式初始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探索卫星云资料同化方法,本文构建了水凝物背景场误差协方差,通过引入水凝物控制变量,实现了水凝物变量的直接分析,进而建立了云区卫星资料自适应分区同化
强对流天气系统时空尺度小,云内物理过程复杂,数值天气预报模式难以完整准确地对其进行描述,因此在强对流预报中存在模式物理过程不确定。本文对强对流集合预报中物理过程参数化误差表征以及后处理问题进行了研究,其中参数化误差的表征通过随机物理过程参数化扰动方法实现,包括扰动物理过程参数(SPP)和时间倾向(SPPT)。随机物理过程扰动方法通过乘数法表征参数化方案中的偏差,其扰动具有一定的空间尺度并随时间变化
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包含了多尺度天气系统的复杂非线性相互作用,如何通过高分辨率的对流尺度数值天气预报提高该类天气预报和预警的准确率是科研和业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不仅需要加强对该类过程发生发展机理的认知,还需要就对流尺度模式对其的预报能力和敏感性(可预报性)进行充分认知。因此,本文立足于江淮流域地区,基于对流尺度集合模拟系统性地研究了梅雨季节该地区强对流天气的可预报性理论,并初步探讨了更
学位
高时空分辨率气象卫星的快速发展和卫星数据的广泛应用,对辐射传输模拟的计算精度和效率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论文研发了适用于风云气象卫星光谱成像仪通道设计特点的快速辐射传输模式 FYRTM(Radiative Transfer Model for Fengyun radiometer),该算法可用于晴空以及有云和气溶胶的任意大气条件,在计算精度和效率上较国际同类算法都具有一定优势。同时,本论文以该辐射传输
台风灾害对沿海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我国地处西北太平洋西岸,是受台风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近几十年来,台风路径的预报水平稳步提高,而强度则相对滞后,这主要归因于影响台风强度变化的因子繁杂,且其内部局地能量循环以及涡旋强度变化的物理机制仍不清楚。进一步探究台风内部局地演变特征和物理机制,是提升预报能力的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科学价值。本文选取2015年22号台风“彩虹
在我国中东部地区的天气事件中,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MCS)引发的暴雨事件往往突发性强、雨量较大。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日益凸显,因此此类事件一直是我国气象研究的重点。本文首先依据引发降水的天气系统,对2016-2017年我国中东部地区的暴雨事件进行分类统计。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各类MCS型暴雨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并研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