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乡村的保护与发展中存在许多问题,其中重要的问题是从旧的“空心村”过渡到新的“空心村”所暴露出的种种问题。之前的“空心村”是因为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大量的青壮年涌入城市务工,使乡村里多剩老人与小孩;现在的“空心村”因为下列原因迫使大量原居民外迁,主要包括有追求经济效益而过度的发展旅游业、为了改建的方便管理和基础设施不完善等等。因此,传统乡村成为了没有人情味的景区,当地的文化习俗也随着居民的离开濒临消失。同时,我国的传统乡村旅游业发展迅速,游客早已不再局限于观光旅游的模式,体验式旅游正在逐渐兴起,目前的体验式旅游模式多为开发商进行开发,对于当地的文化习俗,他们大多都是通过再造来表现出来而忽略了这些文化习俗是村民的原原本本的生活。本文期望通过对传统乡村的建筑及构筑物进行适应性研究,使建筑和构筑物不仅能够满足当地村民生活生产行为活动,也能将游客吸引入村去体验当地的文化习俗,即在保留村民的生活生产行为活动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旅游业开发,让村民切实的参与旅游业的发展中,使旅游业的开发真正的为传统乡村及村民带来经济效益。本文研究范围是浙东传统乡村。本文通过研究传统乡村保护与发展的历史过程,挖掘其存在的问题,并且探究出有效的、可持续的解决措施,以期找到传统乡村的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平衡点。并且引入了体验式旅游模式,期望在保障村民安居乐业的同时,实现传统乡村文化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对建筑及构筑物进行适应性研究,以期推导出建筑及构筑物的适应性再利用方法去平衡传统乡村保护开发中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因素。总结出在体验式旅游模式下浙东传统乡村的建筑及构筑物的适应性研究的建议。最后以东钱湖陶公村为研究对象,选取陶公村最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宗祠和埠头进行适应性再利用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