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十七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写入党的行动纲领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日益加快,当代中国正大步走向生态文明的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不仅要建设“美丽中国”,更要建设“幸福中国”,“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追求。长久以来,人们将工业文明视为现代化和幸福生活的同义词。但随着工业文明引发的生态危机、经济危机、道德危机等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工业文明正带领我们偏离幸福之路。这不得不引起人们对幸福观问题的严肃思考,特别是要回答: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条件下,工业文明幸福观还能够指引人们追求幸福吗?生态文明会产生新的幸福观吗?回答这些问题,首先需要我们结合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对幸福观进行深入的历史反思,揭示出幸福观的辩证发展规律,这样才能合理地回答生态文明新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幸福观这个问题。本文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梳理和分析了迄今为止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各个文明形态及其幸福观的变迁,揭示了幸福观随着文明的发展而辩证发展的规律,认为生态文明新时代必然要求生态文明的幸福观,树立生态文明幸福观是建设生态文明、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必然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幸福观教育是树立生态文明幸福观的关键。全文共分七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这个部分对有关本文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说明。首先,说明了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意义,指出本文研究的问题是在中国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过程中,对工业文明幸福观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本文的研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一定意义。其次,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简要分析了这些研究的得失,指出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幸福观问题放在人类文明的具体历史形态中加以考察。最后,说明了本文研究的创新点和研究方法,提出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上;在研究方法上,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主要运用了文献分析研究法、比较分析研究法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第二章是生态文明幸福观研究所涉及的相关概念及其理论基础。本章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依据,特别是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文明思想、物质变换思想、幸福思想、人的本质思想等理论对文明、生态文明、幸福和幸福观等基本概念进行了分析和说明,为后面的研究奠定了学理基础。第三章是生态文明幸福观研究的思想资源。本章重点研究了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的有关思想;中国传统幸福观思想和西方传统幸福观思想,认为这些思想资源对本文研究有较大的启迪。第四章是生态文明幸福观的产生前史。本章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出发,具体分析了生态文明产生之前的萌芽期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等各文明形态的基本特征以及与文明形态相应的各幸福观的主要表现,认为不同的文明形态产生了不同的幸福观,并认为这些文明形态及其幸福观都有着其历史局限性,但同时它们又为新的文明及其幸福观的产生创造了历史条件。第五章是生态文明幸福观的历史生成。本章首先从物质变换的基本形式、社会的基本结构和人的主体性意识等三个方面论述了生态文明时代的基本特征;其次详细分析了生态文明幸福观的主要表现,即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统一、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统一、创造过程和享受过程统一以及个人利益和共同利益统一等四个方面;说明了生态文明幸福观是对工业文明幸福观的扬弃和超越。第六章是生态文明幸福观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本章通过分析文明形态辩证发展的历史过程以及幸福观的辩证发展的历史过程,揭示了幸福观随着文明形态的辩证发展而辩证发展的历史规律,说明了生态文明幸福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最后一个部分是结语。在结语中,总结了本文研究的基本成果,即揭示了一条规律,得出了一个结论,并通过这个结论得到两个重要推论。一个规律是幸福观的辩证发展历程和文明的辩证发展历程相一致,不同的文明形态必然会产生与之相一致的、不同的幸福观。一个结论是生态文明必然要求产生与之相一致的、新的幸福观,即生态文明幸福观。两个推论分别为,一是树立生态文明幸福观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一是加强生态文明幸福观教育是树立生态文明幸福观的关键,并指出,加强生态文明幸福观教育,将生态文明幸福观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件十分重要和有意义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