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钟形罩》一书是美国女作家西尔维娅·普拉斯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这部自传性作品洋溢着浓郁的女性主义色彩,描述了大二女生埃丝特因获奖而前往纽约,在一家时尚杂志社担任为期一个月的客座编辑的经历。这一期间的所见所闻使埃丝特倍受打击,她逐渐失去了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自小成绩优异的埃丝特内心渴望成功,胸怀大志,一直打算获得奖学金上研究生院,或者拿到资助到欧洲游学,然后一边做教授一边写诗等。而现实生活中,埃丝特无法在男权社会中找到自己的理想定位,她最终精神崩溃,进入精神病院治疗。 现代社会本质上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制社会。自人类产生以来,文化已成为男性中心文化,而女性一贯地屈从于男性世界,经过男性中心文化的灌输与积淀逐步形成依附男性的思维定势。男人是主体,女人是他者,女性仍由男性话语和男性视角所界定。普拉斯借埃丝特之口,试图打破女性失声的状态,发出女性的声音,夺回话语权。作为一部优秀的女性主义文学作品,《钟形罩》体现了显著的性别特征和女性主义意识,存在着大量的女性主义话语,描述了女性成长历程以及她们作为“他者”所面临的种种社会问题。 《钟形罩》前后被两位中国译者——朱世达和杨靖分别翻译成中文。本文从翻译中的性别视角出发,探讨了在中国语境下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及女性主义文学翻译的进程,并进一步结合文本,分析了原作中体现的女性主义精神和译作中的女性主义话语。翻译是一种创造性叛逆。原作中的女性话语在译作中如何得到传递,在这一创造性叛逆过程中,译作是否会受译者性别意识的影响,抑或译者的性别视角会对作品的翻译实践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正是本文所关注的焦点所在。 本文通过对比法,图表法,分类法及归纳法等,结合对具体文本的细致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译者的性别意识对翻译实践的确存在一定影响,而这种影响在性别色彩突出的作品中才较明显。译者具备自然性别,同时也具备社会性别。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译者的社会性别中可能存在着另一性的属性,也就是说,男性译者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女性意识,反之亦然。在翻译女性主义文学作品的实践过程中,译者对待女性主义作品要努力向女性主义视角靠拢,这样才能挖掘并释放出由于长期浸染在男性中心意识里而被忽略的女性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