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柴芪合剂对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夹郁证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度评分(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评分)、血浆D-二聚体水平、舌下络脉、中医症候积分的影响,评价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从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医科病房及厦门市中医院针灸科、脑病科病房入组符脑梗死恢复期诊断标准同时符合中风气虚血瘀夹郁证诊断标准的患者共106例,采用1:1随机对照表法,将符合标准的106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53例(脑心通胶囊组)和试验组53例(柴芪合剂组)。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常规药物治疗+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脑心通胶囊,一次2-4粒,一日三次,试验组给予柴芪合剂(黄芪50g、地龙20g、柴胡15g、石菖蒲15g、赤芍15g、佛手20g)每日一剂,水煎至200ml,早晚两次饭后温服。疗程为均为4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对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度评分(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评分)、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安全性指标对患者进行检测,观察两组患者的舌下络脉及中医症候,做出评分,并做好记录。运用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ADL评分、血浆D-二聚体水平、舌下络脉及中医症候积分变化情况的差异。同时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将血、尿、粪三大常归,肝、肾功能,心电图作为安全性评估指标。结果:1.经样本量估算后,总纳入患者106例,脱落6例,实际完成100例,脱落率为5.6%。2.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ADL评分、血浆D-二聚体水平、舌下络脉及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有下降(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较对照组NIHSS评分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ADL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提高(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较对照组ADL评分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组间比较,两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舌下络脉迂曲度均有改善(P<0.05);组间比较,两组舌下络脉迂曲度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中医症侯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中医症侯积分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试验组临床神经功能疗效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84%,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上优于对照组;试验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为86%,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9.治疗过程中监测患者的一般生命体征,治疗前后各检查一次患者的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未发现异常改变。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1.柴芪合剂与脑心通胶囊均能能降低患者的NIHSS评分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提高患者的ADL评分,改善患者的舌下络脉迂曲度。但柴芪合剂在降低患者的NIHSS评分和提高患者的ADL评分上较脑心通胶囊更明显,在降低血浆D-二聚体、改善舌下脉络上两者无明显差异。2.柴芪合剂对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夹郁证患者的中医证候较脑心通胶囊改善明显。3.中药柴芪合剂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夹郁证临床运用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