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建筑业是能源消耗大户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运行能耗持续增长。因此,开展建筑节能工作对我国节能减排目标的尽早实现具有积极的、显著的作用。自然通风一方面可实现有效地被动式冷却,利用室外空气排除室内余热余湿,当室外热湿条件适宜时,在不消耗能源的条件下营造舒适的室内热环境;另一方面,利用室外新鲜空气对室内污染进行稀释,有利于人员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因此,自然通风是一种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中英)合作与交流项目“基于气候响应和建筑耦合的低碳城市供暖供冷方法与机理研究”(51561135002);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长江流域建筑供暖空调解决方案和相应系统”(2016YFC07003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筑业是能源消耗大户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运行能耗持续增长。因此,开展建筑节能工作对我国节能减排目标的尽早实现具有积极的、显著的作用。自然通风一方面可实现有效地被动式冷却,利用室外空气排除室内余热余湿,当室外热湿条件适宜时,在不消耗能源的条件下营造舒适的室内热环境;另一方面,利用室外新鲜空气对室内污染进行稀释,有利于人员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因此,自然通风是一种节能、舒适、健康的热环境营造技术。但自然通风的利用依赖于城市环境条件,具体包括气候条件、局地风环境以及城市空气污染等,目前缺乏从多个角度综合评估建筑自然通风应用潜力的系统化方法。气象条件主要包含温度、湿度、辐射等因素,由于自然通风实质上是室内、外空气的直接交换,室内与室外的温差和含湿量差值的大小体现了室外气象条件改善室内热湿环境的能力。将供暖度日数(HDD18)和空调度日数(CDD26)设置为一级指标,相对湿度、太阳辐射和风速设置为二级指标,利用聚类分析,建立了分层级的气候分区方法。利用该方法将夏热冬冷地区划分为7个子气候区,提升了分区的空间精度,在各个子气候区内体现出更高的一致性。分区结果为该地区的政策制定者提出更合理的通风及其他被动技术选择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以气候分区结果为基础,确定了不同气候条件与自然通风潜力之间的定量关系。城市风环境决定了建筑围护结构表面的压力,使室内与室外形成一定的压差,促进空气的流通,压差的大小决定了房间的通风换气量,体现了对于气象条件利用的程度。基于卫星图像和日影原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建立了建筑信息模型。运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归纳出典型建筑类型,根据真实小区的建筑布局形式将典型建筑类型以适当的间距组成基本街区形态,再将基本街区形态结合街道峡谷中的道路布置建立起部分城市布局方案。通过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发现街区内部空气流动水平与建筑密度密切相关。根据不同风向下各种城市布局的流场模拟结果,结合基于风压系数的通风量计算,确定了城市建筑布局与建筑自然通风换气量的响应关系。室外空气污染将通过自然通风引入室内环境中,当室内环境中由于室外源引起的空气污染物浓度超标时,人员考虑到对健康的影响将关闭外窗,限制了自然通风的利用。对城市内建筑形体及分布进行大面积实地调研,并利用卫星图像获取道路布局和施工场地布局,选择出表征城市建筑、道路和施工场地信息的特征参数,将城市信息参数化。同时获取了测试期间的气象数据和大气污染观测数据。然后,以背景颗粒物污染浓度、天气条件、城市形态和城市污染源等系列变量作为预测变量,以室外颗粒物浓度监测数据为响应,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训练,得到社区尺度空气污染快速预测模型。对模型的预测效果进行验证,PM10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7.56%,对于PM2.5为16.04%,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同时,对相应地点室内颗粒物浓度进行了测试。当建筑仅采用自然通风时,室内与室外颗粒物浓度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在重庆城市区域,渗透系数的取值在0.60~0.85之间,常态下室内源颗粒物浓度取值在0~10μg·m-3之间。利用这些模型可以实现基于室外空气污染程度的自然通风动态控制。最后,提出了建筑自然通风潜力的综合分析方法。该系统框架同时考虑气象条件、局地风环境和城市空气质量等多个因素的相互影响,利用城市的上层数据信息,实现在早期规划设计阶段对建筑自然通风潜力进行综合评估。以重庆基准建筑为例,使用自然通风后建筑非供暖空调时间可由48%延长到68%。某实际案例建筑在采用最大10 h-1换气次数的自然通风时有70.2%的时间不需要供暖空调系统;但在考虑城市布局后,由于建筑处于稠密型老城区,其非供暖空调时间缩短了3.4%;在考虑空气污染的实际情况下,可用的自然通风时间缩短到52.6%。
其他文献
现代风电机组正朝着大型化和复杂化方向发展,在风况复杂多变、风浪叠加冲击、高温度、大湿度、高盐雾腐蚀等多种复杂恶劣运行环境下,大型海上风电机组面临着严峻的服役可靠性问题。海上风电投资风险大,运维成本高,对风电机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可靠性是推动海上风电发展的基石。现有针对风电机组的可靠性研究大多聚焦在零部件,且只能从定性的角度分析零部件的可靠性状态,如有限元分析、动态特性分析等,缺少定量地评
分布式电源(distributed generation,DG)大规模接入以及新型电力电子设备广泛应用,已成为配电网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重要特征。智能软开关(soft open point,SOP)作为一种新型电力电子装置,具有灵活、快速、精确的功率控制特性和潮流转移能力。这些特征使SOP在促进DG消纳、提高配电网运行效率和提升供电恢复能力等方面优势明显。此外,不平衡负荷和线路参数不对称使得配电网通常
公共服务供给是政府的核心职能之一,我国社会公共服务需求的迅速增长推动了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随着这种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作为安排者、私营机构作为生产者的公共服务公私合作供给逐渐成为一种在实践领域被广泛运用的供给模式。公共服务公私合作供给意在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和供给效率,这就要求参与合作的私营机构在公共服务生产中付出尽可能高的努力水平。但私营机构的目标不是增加公共利益,而是追逐自身经济收益的
架空输电线路是电力系统能源传输的重要通道,是电力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布区域广泛容易遭受雷击。雷电绕击与反击会造成线路绝缘子闪络,引起开关跳闸造成停电事故,严重影响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此外雷击后,雷电过电压沿线路侵入变电站,使站内设备承受过高电压,导致电气设备绝缘损坏,造成停电事故,降低了系统的运行可靠性。因此开展线路防雷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输电线路雷电参数的获取是开展线路防雷研究工作的基础,
激光熔覆技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领域。激光熔覆涂层能够显著改善工件的耐磨、耐蚀等性能,但涂层中存在的裂纹、气孔及表面波纹等缺陷往往会使熔覆工件寿命缩短,并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提高涂层质量对促进激光熔覆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纯铁为基体,Ni60自熔性合金粉末为熔覆材料,采用单一交变电流、单一稳态磁场及电-磁复合场三种辅助形式,详细考察了电磁场条件下激光熔覆涂层的表面形貌、
随着人类对能源需求量的不断增大,传统能源正面临着日益枯竭的危机,不断探索和开发清洁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应对传统能源问题的必然选择,其中钙钛矿材料是当今新型能源材料的研究热点之一。钙钛矿材料因具有光吸收系数高、发射光谱窄、光致发光量子产率(PLQYs)高、组分与尺寸可调以及制备成本低等优异特性而备受关注,在发光二极管(LEDs)、太阳能电池、光电探测器、催化、激光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
咬肌作为口颌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形态和功能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往研究发现经过正畸治疗后,患者面颊部软组织厚度会减少,但尚未有研究将其与内部的咬肌等组织的厚度相联系;另一方面,咬肌是咀嚼系统中提供咬合力最大的肌肉之一,研究认为后牙的生理性合曲线是在咬合力的作用下逐渐形成的,那么咬肌所提供的咬合力及其方向应该对后牙的生理性合曲线有一定作用。但以往对于咬肌的三维影像学研究通常使用CT和MRI,往往样本量
基于第二相沉淀强化的微合金化钢因其优异的综合性能而被广泛应用和关注,确保其在连铸过程中的铸坯质量是实现微合金化钢高效生产的重要基石。然而,大量频繁出现的铸坯表面裂纹缺陷严重制约着微合金化铸坯生产效率的提升,尤其以微合金化亚包晶钢最为突出。其原因在于,凝固包晶相变过程会严重影响微合金化铸坯的热状态、显微组织状态及应力状态,并与凝固冷却过程中大量析出的第二相粒子共同作用恶化铸坯的高温性能,显著增加铸坯
大气污染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是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之一,而固定污染源(燃煤电厂、水泥厂等)排放的烟气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随着我国对大气污染问题的重视,针对固定污染源实施了超低排放的标准。该标准要求燃煤锅炉排放的烟气中SO2低于100 mg/m3,NO、NO2低于100 mg/m3,对于以气体为燃料的锅炉SO2低于35 mg/m3,NO、NO2低于50 mg/m3。超低排放标准的实施,对污染气体在
坚硬顶板是导致工作面强矿压显现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工作面安全生产。水压致裂技术可用于弱化坚硬顶板,通过向坚硬顶板泵入高排量液体造缝,分层、分块地破坏坚硬顶板完整性,其效果与水压裂缝在坚硬顶板内的形貌密切相关。坚硬顶板等致密岩层的水压裂缝形貌主要受地应力影响。煤矿开采过程中,覆岩下沉、破断,生成裂隙场,改变原生地应力,从而影响坚硬顶板水压裂缝的形貌。因此,有必要对裂隙岩体的力学行为、煤矿开采过程中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