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致命捕食风险会对动物的生理状态和行为造成间接且持续的影响,其中人类活动是造成非致命捕食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惊飞距离(FID)通常作为测量鸟类对非致命性捕食风险耐受程度的一个指标。野生朱鹮(Nipponianippon)种群主要繁殖区位于秦岭南坡的低山丘陵区,自1997年起开始扩散到汉江两岸的平原地区。本研究通过测量朱鹮的惊飞距离,探究朱鹮对非致命捕食风险的应对策略。根据以上,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1)朱鹮在不同栖息地中根据不同的人为干扰采取相应的反捕食策略;(2)朱鹮对反捕食行为和觅食行为的权衡有季节性变化;(3)朱鹮根据其对人为干扰耐受性选择觅食地。主要结果如下:(1)我们分别在原始的和新扩散的栖息地记录到繁殖期觅食朱鹮的FID共111只次,其中重复个体16只,FID的个体重复性R~0.554。其重复性高于一般行为的重复性(R平均值为0.37),说明FID是一个较稳定和可靠的指标。(2)对比不同栖息地的FID结果显示,平原栖息地觅食朱鹮的FID显著短于低山地栖息地(Mean±SE:24.86±0.82 m vs 30.08±0.89 m,F1,1-74=24.93,P<0.001)。且开阔度及海拔对朱鹮FID并没有显著影响。由此说明,朱鹮在平原栖息地中具有较高的耐受性,与地形地势的差异无关。(3)朱鹮繁殖期与非繁殖期的FID存在显著差异,在繁殖期显著短于非繁殖期(F2,236=24.94,P<0.001),我们推测由于繁殖期育雏使得觅食压力增加,导致朱鹮繁殖期对人为干扰的耐受性较强。(4)与平原栖息地相比,在山地栖息地的觅食地距居民点的距离更远且人为活动强度较低(F1,1s8=8.62,P=0.004;F1,172=1.35,P<0.001)。对比不同时期朱鹮觅食地的差异显示,朱鹮在繁殖期的觅食地人为活动更高且更接近道路(F1,110=22.30,P<0.001;F1,174=12.36,P<0.001)。这个结果与前面FID的结果一致,表明在繁殖期和在平原栖息地的朱鹮对人为干扰的耐受性更强。本研究结果表明在繁殖期更需密切关注并严格控制山地栖息地(低山丘陵区)的人为干扰强度,建议保护区在朱鹮繁殖期限制甚至禁止在山区巢区的生态旅游和摄影活动,在朱鹮的主要巢区和觅食地周边设置警示牌或栏杆,严格控制最近接触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