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小群体是由有某种共同点的学生之间因互动而生成的人数较少的关联体。在群体视角下,学生小群体具有“共同属性”和“交往互动”两种属性。在小群体视角下,学生小群体是成员人数比较少的群体,具有人数少、互相作用影响、直接面对面交往等特征。在教育学视角下,班级是学生小群体的母体,学习活动是生成学生小群体的温床,生活空间形塑学生小群体的形态。学生小群体的存在现状可以从其类型、特点和作用等方面获得基本认识。学生小群体可依照其生成原则和方式、性质和作用、维持的时间长短、成员的构成情况等维度而生成丰富的类型。学生小群体所具有的向善性、可转化性、成员凝聚性、活动一致性、从众性等特点为教育引导学生小群体提供了机会和可能。学生小群体具有多种教育价值,并对教育管理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如弥补正式群体的不足、满足学生心理需求、沟通感情传递信息、浓厚学习氛围,但学生小群体存在的干扰性、排他性、非理智性、破坏性等也会对教育和管理活动产生消极作用。学生小群体的生成有自然性和人为性的原因。自然性体现在学生自发地、自然而然地结成小群体。人为性因素主要从学校环境因素的影响、学生内部运作需求和内外交互作用等方面去认识。学校、班级管理制度的消极影响、教师的教育不当、校风班风不好等因素是学生小群体增多的原因,学生个体情感需要未得到满足、缺乏社会认同感、人文关怀缺失等因素也是生成小群体的原因,学生面临的过度竞争、共同命运的体验和任务相互依赖同样促使学生小群体生成。从这些方面看,人为性因素体现得更为明显。学生小群体的教育引导要克服“全盘否定”观、“洪水猛兽”观、“放任自流”观等误解,坚持“因群而异”和“因势利导”的原则,对积极型小群体要支持和保护,对中间型小群体要鼓励和吸引,对破坏型小群体要转化和瓦解。通过加强班级、寝室等正式群体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教育活动、树立健康的人际交往观、抓核心人物等途径进行教育引导。针对不同的小群体采用激励法、信任法、吸引法、诱导法、离间法等教育引导方法,以引导学生小群体向积极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