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日关系研究五题:7-9世纪中日外交的发展与演变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2974814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日关系经历了由官方到民间、由政治主导到经济文化主导的转变,在古代中日关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7世纪前期的唐倭关系围绕朝鲜半岛展开,两国为实现各自的战略目标,度在白江口兵戎相见。伴随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唐倭关系的障碍消除,迎来了8世纪前期两国交往的黄金时期,遣唐使成为了唐日友好交流的象征。近年,井真成墓志在陕西西安出土,为进一步研究遣唐使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由极盛转为衰败,唐日关系也出现了转折。大历年间,日本光仁天皇向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派出了首批遣唐使,唐代宗在热情接待来使后,又派遣使者赴日回访。此次回访使暗藏矛盾的日本外交秩序顿生波澜,也预示着原有的官方外交模式已经难以维持。遣唐使制度停止后,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并未因此中断,求法僧人借助海上商人的船只,频繁穿梭于两国之间。他们给中原王朝带来了日本国内的信息,从而大大丰富了中国正史中有关日本的记载。本文以唐日关系研究为课题,共有五个专题构成。第一章《白江口之战与战后的唐倭关系》聚焦于从白江口战役后到8世纪初的唐倭关系。战后,唐朝三次派遣使者赶赴倭国,或为重建百济稳定后方,或为对抗新罗而寻求援助。本章以战败后倭国的国内动向和唐使郭务惊的行踪为线索,阐明两国由战争状态走向官方交流黄金时期的曲折历程。第二章《中日学者关于井真成墓志的研究》是一篇学术综述。中日学者对遣唐使的历史已有十分深入的探讨,2004年井真成墓志的出土再次引发了两国学界的遣唐使热潮。本章几乎涵盖九年来中日学者针对井真成墓志的主要研究成果,力图以综述的形式瞥见遣唐使历史的一角,同时对已有的研究成果提出若干的反思。第三章《大历年间唐朝使者赴日始末》,这一话题在国内研究中鲜有涉及。唐朝大使赵宝英在海上遇难,幸存的判官孙兴进、秦怤期和高鹤林先后进入日本平城京。日本朝廷以蕃国身份盛情迎接孙兴进、秦怤期一行,有意错开了渤海使与唐使的入京时间。高鹤林则与新罗使一同入京,受到了蕃客礼仪的接待。第四章《<新唐书·日本传>天皇谱系史源考辨》是一篇考证性文字,同时论及唐末以来中日关系的变迁。《新唐书·日本传》记载的天皇谱系并非源自《日本书纪》,而是从日僧奝然的《王年代纪》剪裁、加工而来。裔然在中国商人的帮助下,以求法僧身份来到北宋游历,继承了晚唐以来的全新交流模式。第五章《东亚视野下的百济人祢军墓志》是一篇墓志考释。志文中“日本余噍”一词,所指并非当时的倭国,而是百济复国势力。“僭帝称臣”是指白江口战后倭国天智天皇向唐朝称臣,该事件不见于文献记载,但仍可以从多方面得到佐证。“大首望”则对应了刘德高的送使,由此为长期以来的争论画上句号。
其他文献
管理防御与上市公司融资决策行为的关系近年来一直都是备受关注的话题,融资决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一方面会影响到企业的资本成本,同时经理行为及企业的治理结构等也会受其
<正>桓台县坚持把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县委工作安排作为考核重点,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建设、"双招双引"、安全环保等列为共性指标。同时坚持因地
采用有效容积为1 200 m3的SBR反应器处理晚期垃圾渗滤液,进行生物脱氮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投加粪水调节进水C/N,能显著提高SBR反应器对晚期垃圾渗滤液中氮素污染物的去除
目的回顾性分析全自动血红蛋白(Hb)电泳检测的结果,并探讨Hb电泳在血红蛋白病筛查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该院进行血常规及全自动Hb电泳检测的患者临床资
以安徽省巢湖北岸牌坊陈村为例,构建了一种由沟渠、水塘和湿地组合而成的生态型排水系统,并研究了该系统对农村降雨径流污染的截控作用.构建的牌坊陈村生态型排水系统实现了
<正>经美国《新闻周刊》、《财富》杂志认定并背书,798——这处昔日的国营军工企业的所在,被弃的荒城,成了环球公认的北京"城市名片"。荒芜且繁华,稔熟而陌生。在红墙四合的
产业的转移与承接被认为是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有效手段之一。近年来,由于东部地区要素成本上升、产业结构优化等因素的影响,为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提供了
<正>(2007年7月27日)国土资源系统纪检监察干部培训班今天就要结束了。部党组非常重视国土资源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绍史部长很重视这次培训,专程从北京赶来看望大家,认真地
柔性交流输电系统(FACTS)作为一项能够有效改善电网电能质量的新兴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而静止无功发生器(SVG)作为FACTS中的一项核心装置,由于具有良好的控制性能和补偿效
民事举证责任分配制度系民事诉讼过程中最核心的制度之一,该制度的目的解决的是案件事实真伪不明时法官应该怎样裁判的问题,纵观国内外对举证责任分配制度的各种学说的历史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