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半干旱区碳交换特征和影响因子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mum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活动使大气层中温室气体不断积累,全球气温发生变化,由此带来的一系列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关注的热点。陆地生态系统是全球重要的碳库之一,时刻与大气间存在碳交换,且陆地碳源汇的年际波动较大,主导了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年际波动,因此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所有陆地生态系统类型中,半干旱区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对环境因子的变化十分敏感,碳源汇特征易发生方向性逆转,对气候变化起着重要反馈作用。
  本研究围绕全球半干旱区,基于涡动相关法长期定位通量观测站、全球通量网资料和遥感观测资料,从全球尺度、区域尺度和台站尺度开展研究,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半干旱区生态系统碳交换的时空规律、主要驱动因素、关键的过程和机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以东亚半干旱区为例探讨半干旱区生态系统碳交换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特征和影响因子。东亚半干旱区生态系统碳源汇特征具有高度不确定性,水分条件,尤其是土壤含水量,是主导碳源汇时空变化的环境因素(R2=0.43,P<0.01)。进一步分析不同气候亚带上草甸草原生态系统(吉林通榆站)和典型草原生态系统(内蒙古毛登站)高频通量观测资料发现,生态系统水分条件和优势物种不同,碳交换特征和基本影响因子有相似性,也存在差异性。日尺度上,草甸草原净生态系统交换量(NEE,Net Ecosystem Exchange)和光合作用总初级生产力(GPP,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的日变化过程呈不对称分布,而典型草原NEE和GPP日变化曲线较对称。主成分分析表明,在草甸草原,光合有效辐射是NEE日变化的主导因子;而在典型草原,光合有效辐射和浅层土壤含水量(地表下5cm)共同主导了NEE的日变化过程。两处半干旱草原生态系统固碳速率受水分胁迫的显著抑制,水分胁迫下草甸草原净固碳速率降低55.26%,典型草原44.00%,草甸草原碳通量对水分胁迫的敏感度比典型草原高。在季节尺度上,物候探头提取的绿度指数能够生动刻画植被季节动态变化。草甸草原物候期整体比典型草原早15天左右。水分条件是主导典型草原碳通量季节变化的环境因子;在草甸草原,碳通量的季节动态与气温变化更相关,只在干旱年份,碳通量季节变化受水分条件影响。年际尺度上,两处半干旱草原生态系统在碳源和碳汇间波动,平均表现为弱碳汇(草甸草原2011-2017年年均NEE为-22.9gCm-2yr-1,典型草原2013-2017年年均NEE为-11.8gCm-2yr-1)。两处半干旱生态系统碳源汇的年际变化与水分条件高度相关,尤其是土壤含水量和夏季降水。温度对草甸草原碳交换变化的影响不显著,但在典型草原站,夏季气温对碳交换具有显著影响(R2=0.82)。
  2、气候变化背景下,降水变化不仅体现在降水量的变化,也体现在降水强度、降水频率和季节分配等多维特征的变化,影响了半干旱区碳交换过程。2000-2018年,全球主要半干旱区降水量年际变异度高(4.9%),但总体变化趋势不显著。其中,南非(24.7%)和澳洲半干旱区(23.9%)降水量年际变异度较高,亚洲半干旱区(8.2%)较低。GPP年际波动相位与降水量较为一致,且年际变异度的高值区和低值区与降水量也较为一致。全球多数半干旱区降水无显著变化趋势,仅亚洲和南非半干旱区降水具有显著上升和下降趋势。受降水量变化的影响,亚洲半干旱区春季和秋季GPP显著上升,南非半干旱区夏季和秋季GPP显著下降。当降水事件分布特征发生变化,即降水强度增加,降水频率降低,半干旱区土壤水分亏缺和饱和水汽压差将显著降低,这提升了半干旱区光合作用固碳速率,增加了半干旱区碳汇强度。但是不同生态系统碳交换对降水分布变化的响应具有较高异质性,且响应的程度不同,开放灌丛(OSH)对降水分布变化的响应较不显著。总体来看,降水强度和降水频率变化对半干旱区碳交换的影响程度与降水量变化带来的影响相当。
  3、极端气候事件和人类扰动对全球半干旱区碳循环的影响是决定未来半干旱区碳源汇转变的关键因素之一。发生在不同季节的干旱事件对半干旱区碳交换的影响过程不同。生长季干旱降低GPP,甚至引起光合作用停滞,且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强于生态系统呼吸(Ecosystem respiration,Re),因此直接削弱生态系统净固碳能力。生长季前期干旱则明显推迟植被返青期,并影响生长季中后期植被固碳能力。极端降水事件对碳交换过程的影响与前期水分条件高度相关。当极端降水事件前期无其他明显降水时,极端降水事件引起GPP和Re的脉冲式上升,但是GPP和Re响应速度不一致,因此降水后2日内生态系统碳释放增加;当极端事件前期有其他明显降水时,GPP和Re无明显脉冲式上升,生态系统净固碳作用维持平稳。半干旱区生长季末刈割明显降低生态系统光合作用,生态系统由碳汇迅速转变为碳源,降低了全年固碳量。
其他文献
青藏高原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条件和高大的地形,是强降雪的频发地,降雪为冰川发育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来源,冰雪融水则是维持青藏高原“亚洲水塔”的重要保障。作为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雪对气候变化起重要的反馈作用,通过雪-反照率辐射效应和雪-水文效应,影响了地表能量收支和水循环过程,进而引起大气环流性质发生变化,影响亚洲夏季风及降水强度,甚至影响北半球乃至全球的气候。此外,青藏高原春季降雪最为频繁,给牧业发展
北半球平流层极涡是冬季位于极地的深厚气旋系统,对天气和气候具有一定影响,是次季节尺度气候预测潜在的重要预报来源。由于平流层冬季极涡气候态强度在12-1月最强,极涡变率在1月最大,本文使用再分析资料选取冬季12、1月平流层极涡异常事件,研究不同月份平流层强、弱极涡异常事件的基本特征及对欧亚冬季季内气温的影响差异,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1、揭示平流层冬季极涡强弱事件的气候态主要特征  使用1979-2
气候模式是研究大气演变物理机制、预估未来气候变化的重要工具。提高模式性能,降低模拟误差一直以来都是气候模式发展的重要方向。为了能科学有效地提高模式性能,需要对模式模拟偏差以及偏差产生的物理机制有着深入的了解。模式间差异是模式偏差的重要组成部分。CMIP5模式对地表及大气温度的模拟还存在明显的偏差,特别是在高海拔地区和两极地区。本论文选取参加第五次气候模式比较计划(CMIP5)的29个气候系统模式1
城市规划改变陆气能量平衡、水分收支和动力传输,影响城市天气气候与环境。目前用于天气气候模拟的陆面过程模式和气候系统模式缺乏考虑完整体现人口调控、能源管理、用水策略、城市空间结构等城市规划作用。本博士论文工作的研究目标是研发考虑城市规划的陆面过程模式并与区域气候模式耦合,研究并揭示城市规划对城市水热环境的影响。围绕上述目标,本博士论文在参数化方案的发展,模式耦合及应用等方面开展研究,取得主要结果与结
学位
在全球范围上,气候变化已成为威胁人类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其作用在全球许多地区已有大量研究,但撒哈拉以南的北部非洲地区(简称北非南部地区,NSSA)却被关注甚少。大量事实表明,北非南部地区的植被覆盖和水资源在近几十年来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气候变化在其中起何作用还不甚清楚。基于此,本论文利用多源数据以及多种统计诊断方法,对北非南部地区气候变化及其与该地区植被覆盖和水资源变化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分
学位
近几年气溶胶粒子作为云凝结核(CCN)和冰核(IN)通过改变雷暴云微物理特征进而影响电过程已被广泛认可,科学家们利用数值模式做了一些关于气溶胶对雷暴云影响的模式研究,但基本上采用的都是总体云微物理参数云模式,导致得到的结果存在很大争议。而在分档云微物理方案中对云中粒子质量浓度和数浓度进行分档求解,减少经验/半经验公式的影响,更适合用来探讨气溶胶对云微物理的影响,是目前公认理论性最强,最接近真实情况
学位
本文基于WRF(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动力降尺度系统,首先针对北京夏、秋季典型极端降水个例开展了高分辨率(三层嵌套,水平分辨率为10km、3km和1km)的回报工作。其次,以美国气候预测系统(NCEP-CFS)回报结果为初始和边界场,系统地开展了1999-2018年中国北方东部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及内蒙古部分地区,范围为115°-
学位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导致中国各大城市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尤其是北方冬季频发的灰霾天气,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重污染最典型的特征之一是高浓度的细颗粒物(PM2.5),其中有机气溶胶(OA)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质量浓度占到30-60%。北京近些年空气质量已大幅改善,但重污染天气仍时有发生,尤其是秋冬季。因此,深入开展北京地区有机气溶胶的观测对于研究其来源特性、制定科学的减排政策
学位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工业产能扩张和进入2l世纪以来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京津冀城市群大气环境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大气复合污染的态势日益严峻,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隐患。本文以京津冀大气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解析为中心,分别从基于土地利用模型(LUR)大气污染时空分布模拟方法研究与应用、大气污染区域传输贡献影响、气象和排放源分别对大气污染趋势变化贡献3个方面开展系统研究。本论文得
学位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空气中高浓度的颗粒物不仅会危害人体健康,而且能降低能见度从而影响出行,另外由于颗粒物能吸收和散射太阳辐射或者作为凝结核参与云过程,从而对天气和气候变化产生影响。在这些颗粒物中,黑碳气溶胶(BC)具有很强的吸光能力,能直接吸收太阳辐射并加热大气,从而改变地气系统能量平衡。黑碳与其他组分混合在一起时,其光学特性和吸湿性等都会发生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