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的论对比《牡丹亭》的两个英译本

来源 :湖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15400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牡丹亭》是中国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的巅峰之作。它是中国戏剧史上的一朵奇葩。自从其问世以来,《牡丹亭》在中国的昆曲舞台上久演不衰。如今随着其不同英译版本的出现,《牡丹亭》在西方国家也享有盛誉,因此,对于其英译本的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   很长一段时期以来,翻译研究都侧重于对原语和目的语的探究,探讨译文是否应该且在多大程度上忠实于原文,其弊端在于忽视了翻译过程中涉及的许多重要因素诸如原文作者、译者、目的语接受者等。根据目的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人类行为,在翻译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整个翻译行为的目的。翻译目的影响着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目的论打破了传统等值论的限制,不仅为翻译实践提供了动态多元的视角,也对译作的评析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本文基于目的论,从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对《牡丹亭》的两个英译本进行了对比分析。本文所选的两个译本分别是伯奇的译本和汪榕培的译本。其中在语言方面,作者从语音风格、句法特点和修辞手段三个角度对译本进行了探讨,文化方面则从典故和文化词两个角度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两个译本中众多例子的对比分析,本文肯定了译者目的和其翻译风格、翻译技巧选择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本文作者对两位译者在文化层面上的翻译技巧进行了总结,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两位译者都采用了灵活多样的翻译技巧。伯奇主要采用的是直译、直译加注和直译加解释。他对翻译技巧的选择和其翻译目的是一致的:最大限度的忠实于原文,将原文的异国风味传达给译语读者。汪榕培主要采用的方法是意译为主,其他翻译技巧为辅。他对翻译技巧的选择同样体现了“传神达意”的翻译目的。最后,本文还探讨了导致两个译本差异的原因,包括译者的目的、译者的角色和译语接受者。总的来说,两位译者都取得了各自期待的效果,从目的论的角度来说,两个译本都是成功的译本。   本文由六部分构成。论文第一章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拟解决的问题。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目的论研究综述,第二部分是将目的论应用到文学翻译的研究综述,第三部分是《牡丹亭》研究综述。第三章介绍了本研究的语料和研究方法。第四章是本文的主体,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了两个《牡丹亭》英译本各自的翻译特点;第二部分对两个英译本从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经行了对比研究。其中语言层面又分为语音、句法和修辞,文化层面则包括典故和文化词。本文将引用大量例子来比较和分析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和翻译风格的影响。第五章总结了两位译者在文化层面上的翻译策略并进一步分析了导致两译本差异的原因,主要包括三个因素:译者的意图、译者的角色和译语接受者。第六章探讨了本研究的发现以及启示和不足。   总的来说,对于《牡丹亭》这样年代久远的古典戏曲,其译文要达到完全的对等是不可能的。因此对于译者而言关键是让译文发挥人们想要它发挥的作用。只有这样,读者才能对中国文化有一个真实全面的了解。  
其他文献
衔接是语篇性的七个标准之一,主要由衔接手段实现。衔接对语篇的生成和理解具有重要影响,因而在语篇翻译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称照应属于衔接手段-照应的一种,是叙述语篇
儿童的语言习得过程是一个系统性变异的过程。对于语言变异性的影响可以从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和语言环境本身来着手研究。本文从语言环境的视角考察了双语儿童语言的系统
研究者Schmidt提出了注意假设,认为对输入中目标语言形式的注意在二语习得中起着重要作用。学者们随后开始研究如何把学习者的注意力吸引到目标语言形式上,研究发现输入强化和
《推销员之死》是阿瑟·米勒的传世名作,历来是评论家关注的焦点。但是就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来看,很少有人对剧作中的时间进行系统研究。鉴于此,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推销员之死》中
本文试图对莎士比亚154首十四行诗中的隐喻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并给出汇总表和分析,从而看出莎士比亚在十四行诗中的隐喻倾向性。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帮助莎士比亚读者更好地理
比较概念是人们就某一属性或行为对比较主体和比较客体进行比较后所形成的有关二者异同的概念。根据比较后所得的不同结果,比较概念可有三个子概念:差比概念、同比概念和极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