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胆囊胆固醇结石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病因复杂,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常见的病因例如:饮食因素、遗传因素、胆汁成分的改变、胆囊动力障碍等都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胆囊胆固醇结石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胆囊Cajal样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ajal-like cells,ICLCs)是胆囊的起搏细胞,参与胆囊产生的自发节律性电活动和自动节律性收缩活动,介导来自神经的兴奋性及抑制性神经递质效应,对维持胆囊动力具有重要作用。CG患者胆囊标本和CG动物模型均出现胆囊ICLCs数量的减少现象,而ICLCs数量减少的机制却仍不清楚。有些学者提出,CG患者胆囊出现ICLCs减少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胆囊吸收过多的胆固醇引起的,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仍有待证实。既往大多数关于胆囊ICLCs的研究都仅限于组织学水平,这限制了我们对CG发病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本研究拟通过原代培养豚鼠胆囊ICLCs,以及在细胞培养液中加入水溶性胆固醇,模拟CG患者胆囊ICLCs面对的高胆固醇环境,探讨胆固醇对ICLCs增殖、凋亡的影响。以及初步探讨胆固醇影响ICLCs增殖、凋亡的机制。研究方法:通过酶消化法消化豚鼠胆囊组织,分离培养豚鼠胆囊ICLCs,用c-kit免疫荧光染色鉴定ICLCs,在ICLCs培养液中加入含水溶性胆固醇的培养液模拟胆汁中胆固醇浓度过高的环境,cck-8法检测ICLCs的增殖率,流式细胞术检测ICLCs的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ICLCs c-kit蛋白的表达量、Real-time PCR检测ICLCs c-kit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用酶解法成功的分离了豚鼠胆囊ICLCs,并对其进行传代培养。细胞培养1周后,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梭形的细胞较多,少数呈三角形、圆形、椭圆形、星形,细胞核较大,细胞质较少,有2~3个突起,突起间可相互连接。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细胞突起细长化且彼此间相互连接形成网络,形成典型的ICLCs形态特征。培养的细胞经传代3次,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即c-kit单克隆抗体及FITC标记的二抗处理)后呈c-kit阳性,表现为FITC绿色荧光,细胞核DAPI染色,表现为蓝色荧光,证实所培养的细胞为ICLCs。用含25mg/L、50mg/L、100mg/L质量浓度胆固醇的培养液培养ICLCs后,与对照组相比,ICLCs的增殖率明显下降(P<0.05);ICLCs的凋亡率明显增加(P<0.05);ICLCs c-kit蛋白、c-kit mRNA表达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1)胆固醇有抑制ICLCs增殖,以及促进ICLCs凋亡的作用,且胆固醇浓度越高,抑制ICLCs增殖的作用越明显,ICLCs的凋亡率也越高。(2)胆固醇能够抑制ICLCs c-kit蛋白表达,以及抑制ICLCs c-kit mRNA表达的作用。(3)CG动物模型胆囊ICLCs减少的原因可能是胆固醇抑制了c-kit/SCF信号通路的表达,使ICLCs生长发育变慢,以及使ICLCs凋亡增多,最终导致ICLCs的数量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