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锗硅纳米线生长、组分调控及光电器件应用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ding_k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硅基半导体材料与技术是现代微电子产业与信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技术保障。2017年我国进口 2601亿美元的集成电路芯片,2018年进口额更是突破三千亿美元,达人民币~2.1万亿,超过原油等大宗商品买卖。因此,加大硅基半导体的研发与投入,探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硅基半导体器件显得尤为重要。硅与锗是电子信息领域最重要的两种半导体材料,1947年贝尔实验室研制出首个晶体管(点接触锗晶体管),奠定了锗在微电子领域的地位。然而,锗半导体“易热失控”及“表面钝化质量差”等问题限制了其推广与应用,与此同时,性能更为稳定的硅晶体半导体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与应用,并且遵循摩尔定律,每18个月晶体管数量与器件性能提升一倍。但是,随着传统硅晶体管尺度微缩化逐渐接近物理极限,单纯减小工艺线宽、提高集成密度的方式在近些年已经趋于饱和,需要新的探索与研究以延续及扩展摩尔定律。在延续摩尔定律(Beyond Moore)的探索中,具有3D沟道架构以及更高电容耦合的鳍形栅场效应晶体管(FinFET)逐步成为主流;此外,为追求更高载流子迁移率,利用锗硅晶格应力工程发展出的“应变硅技术”,提升了硅导电沟道的迁移率;进一步,锗具有半导体材料中最高的空穴迁移率,空穴锗沟道与电子硅沟道匹配的FET集成器件,有望构筑更高迁移率、更低功耗的CMOS集成电路器件;最后,锗的玻尔半径24.3 nm(硅4.9 nm),在相同尺度下锗纳米材料有着更为显著的量子限制效应,这也为实现超低功耗单电子器件、量子自旋FET和高效光电探测提供了关键的材料和技术基础。进入后摩尔时代,越来越多超越摩尔(More than Moore)的器件应用层出不穷,如硅基光电集成与光互连、微纳机电传感、多功能薄膜电子传感等器件。其中,以大面积平板显示、柔性可穿戴器件和人造皮肤传感等应用为代表的新型薄膜电子器件正逐渐成为市场发展的重点与研究的热点。然而,大面积电子器件光刻精度较低(数微米),难以构筑具备纳米线沟道的FinFET高性能器件,并且,柔性电子器件对硅、锗导电沟道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探索晶体硅、锗纳米导电沟道形貌、组分的调控方法以及大面积可控制备的技术,是提升半导体性能、实现硅基半导体多功能应用并突破大面积电子器件性能局限的关键。硅(锗)纳米线的制备,主要包括“自上而下”的刻蚀技术与“自下而上”的生长方法。如气液固(Vapor-Liquid-Solid,VLS)方式生长纳米线,金属液滴催化气态前驱体实现纳米线的生长,可以低成本、高效地制备硅、锗纳米线阵列。多年以来,VLS生长模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然而,气态供给的VLS生长模式通常制备出垂直于衬底的阵列结构纳米线,难以直接兼容主流的平面硅工艺。针对以上根本性问题,本课题组(余林蔚教授)在前期的工作中,最早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平面固液固(In-plane solid-liquid-solid,IPSLS)生长模式。使用非晶薄膜作固态前驱体,通过金属纳米液滴的催化与引导,在平面内完成纳米线的生长,实现非晶固态前驱体到晶体纳米线的转化。并且可以通过图案化衬底进一步实现纳米线的引导生长与形貌调控,在PECVD系统中完成大面积纳米线阵列的构筑与定位集成。基于以上工作,本论文聚焦于平面硅锗纳米线的形貌、组分调控,及其在光电探测领域的应用,主要开展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1、平面硅(锗)纳米线形貌调控系统研究了低熔点金属液滴与非晶前驱体以及衬底的匹配关系,利用液滴前后固液界面以及底部衬底接触界面的“相互作用”,实现了 Zigzag、岛链结构、外延等纳米线的生长与形貌调控。为可拉伸晶硅、单电子器件以及高性能FET等器件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其中,利用金属铟、锡作催化剂,非晶锗作前驱体,生长了锗纳米线,讨论了锗纳米线的形貌特点以及锡锗组分。并且在蓝宝石R-plane面上外延生长硅纳米线,作为Silicon-on-Sapphire纳米线沟道构筑了高迁移率的FinFET器件。2、锗硅合金纳米线生长及其组分调控利用PECVD淀积单层非晶锗硅(a-Si1-xGex:H)薄膜作为前驱体,低温(<300℃)生长获得组分均匀的锗硅合金(Si1-xGex)纳米线。通过改变固态前驱体中锗与硅的比例,实现合金纳米线的组分调控,并构筑平面锗硅纳米线光电器件,研究相应光电性质。3、锗岛硅链纳米线生长与调控利用硅/锗异质非晶叠层(a-Si:H上层/a-Ge:H 下层)前驱体生长获得锗岛硅链异质结构纳米线。在IPSLS纳米线生长过程中,利用金属催化液滴在锗/硅异质叠层界面上的自发调制吸收,实现周期性的吸收非晶锗前驱体,形成硅纳米线周期性内嵌锗岛的异质结构。其中,锗岛硅链纳米线岛状结构的组分、周期和直径等参数均可通过非晶叠层前驱体的设计和催化液滴直径的改变实现调控。并且锗硅之间可在几个纳米范围内完成自发转变,获得高质量的突变异质结界面,有利于提升电子电流与空穴电流的注入比。同时,平面锗硅纳米线可以被精确地定位在指定区域,方便后续器件组装与大面积集成。此项研究为探索新型纳米液滴动态物性调控,实现光电功能和器件应用奠定了基础。4、锗岛硅链异质结构纳米线光电器件为系统研究和验证形貌、组分共调控对锗硅异质结构纳米线红外光电性质的影响,构筑了硅纳米线内嵌锗量子点的光电器件,其中,岛内锗含量达到~85 at.%,实现了 1550nm第三通讯波长的光电Mapping,为高密度硅锗平面纳米线光电探测以及后续的光致/电致发光等应用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从红移z~3到目前,星系在颜色-星等图上主要可以被分为两个类型(即红序和蓝云)。红序主要由宁静的、核球主导的早型星系构成(ETGs),而蓝云主要包含了活跃的、盘主导的晚型星系(LTGs)。低红移的宇宙中,红星系数密度的显著增长暗示了蓝星系可能遭受了一些“熄灭”(quenching)其恒星形成的物理过程。其中与恒星质量相关的物理过程被称为“质量熄灭”(mass quenching),而与环境相关的效
自旋电子学是磁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它研究电子自旋对物质宏观特性的影响,它在学术界和工业界都有着广泛的关注。学术研究中,电子自旋是物质的基本属性之一,对电子自旋的研究有利于对物质微观本质的深入研究。工业上,自旋电子学通过对电子自旋的操控和检测可以设计出高速低功耗的逻辑及存储器件。近年来,随着自旋电子学与各领域的交叉应用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与发展前景。自旋流和电流的相互转化在自旋电子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活动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AGN)是天体物理领域中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其涉及黑洞吸积、物质喷射、相对论性高能粒子的加速与辐射等多个极端物理过程。多波段的光变是活动星系核最独特的观测特征之一。基于光变分析,理论上能够在巡天中甄别出任何类型的活动星系核。此外,光变分析也是剖析活动星系核物理结构和物理过程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本文基于光变分析,对两类特殊的活动星系核(低光
稀土掺杂的钙钛矿结构锰氧化物由于其自旋、电荷、轨道和晶格自由度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呈现出丰富的物理现象和复杂的相结构。纳米结构的钙钛矿锰氧化物因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表现出一些不同于块材的新奇物理特性。这不仅为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为技术应用提供了可行性。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稀土离子掺杂引起的晶格畸变,导致锰氧化物磁性能的变化,很少涉及到稀土离子的磁矩对磁性能的影响。同时,不同的稀土掺杂元素以
度和与子图结构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52年,由Dirac在研究著名的Hamil-tonian 问题时提出的.它研究的是在度和比较大的结构里某种子结构的存在性问题.度和与子图结构的研究涉及图论的众多领域诸如Hamiltonian图理论,染色理论,极值图论等.Hamiltonian图理论是推动这一领域迅速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例如,在研究Hamiltonian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涌现的新方法和新问题,不但
山东省是人口大省,也是儿童青少年近视发生率较高的省份,防控压力大。自2009年以来,全省由政府牵头,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的健康策略,以"治未病"理念为指导,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完善体系、综合施策、精准发力,将初级眼保健纳入疾控预防体系,医防协同,防治结合,系统深入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努力打造以政府主导为抓手,
期刊
由于其相对论性喷流指向地球,耀变体(blazar)是活动星系核中性质最为极端的一个特殊子类。与此同时,耀变体也是宇宙中最为明亮的电磁辐射源之一,被广泛地认为是高能宇宙线和高能中微子的起源天体之一。随着越来越多的可以提供高质量观测数据的空间和地面望远镜的建成,我们对喷流内相对论性粒子的辐射机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这篇毕业论文中,我们以观测现象为基础建立了耀变体喷流的辐射模型,研究了多波段的辐射性质,
本文的工作主要围绕对法布里-珀罗(FP)微腔的研究展开,基于FP微腔的纵向调制,通过完善其加工工艺大大提高了 FP微腔精细度,并将其应用到全固态激光技术和非线性光学、量子光学领域,实现了激光器频率锁定和腔相位匹配。对于光场横向传输的调制由混合线性-非线性PT对称的光学介质实现,都具有集成、高效的优点。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一、利用高精细度FP微腔自注入锁定半导体激光器实现了激光稳频。自主研发了
AlGaN半导体材料的带隙宽度可以从3.4eV到6.2eV连续可调,覆盖了从365 nm到200 nm的紫外波段,是制备紫外短波长发光和探测器件不可替代的材料体系。利用高Al组份的AlGaN材料制备的本征日盲紫外雪崩探测器可以省去昂贵的滤波片,即使在很强烈的太阳背景下也可以探测到非常微弱的日盲紫外信号,而且它还具有低的工作电压、低功耗、更小的尺寸、易于集成等优点,因此有可能替代目前广泛使用的体积庞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移动设备的广泛的应用,极大的提高了为用户“随时随地”的提供所需服务或是信息的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基于情境感知的信息推送服务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了近年来一个研究热点。同时,用户对自适应的信息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鉴于移动用户所处的环境是动态多变的,因此给研究者们提出了这样挑战:如何设计能够支持开发具有自适应性的、情境感知系统架构?使系统能够主动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