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75年2月,英国驻华使馆翻译人员马嘉里奉时任驻华公使威妥玛命令,持总理衙门所发通行证前往云南中缅边境,迎接英国印度殖民地派往中国云南探路队。马嘉里迎接英国探路队返回途中被中国地方民团所杀,英方探路队为当地军官李珍国所阻后返回缅甸境内,马嘉里被杀及探路队被阻两事合称滇案。滇案经过近两年的交涉最终以《烟台条约》的签订而宣布结案。发生在一百四十年前的滇案交涉,是中国近代史上重外交大事件之一。其交涉内容及结果涉及政治、经济、外交等多个方面,影响重大。本论文以1875、1876两年间的《申报》报道及社论为切入点,探究此次中英交涉。并参照近代中国由传统而现代巨变的宏观背景,对通商口岸知识分子关于“变局”中的中国的认识进行分析讨论。本论文主体分三部分,分别对应滇案的交涉过程及《申报》对滇案交涉的报道和评论,另有绪论及结语。绪论阐明课题的研究意义与方法,回溯过往相关研究的状况及不足之处,并略述全文框架。第一部分以滇案发生及滇案交涉为背景进行展开,阐述滇案的发生及交涉过程,并作简要分析。第二部分以《申报》对滇案的相关报道为资料进行展开,引用和分析《申报》史料起自1875年4月,迄于1876年8月的报道。本部分分别对滇案发生、云南会审、中英开战消息及烟台会议进行论述。第三部分以《申报》对滇案的相关评论为资料进行展开,引用和分析《申报》史料起自1875年4月,迄于1876年10月的评论。对《申报》所关注的中英交涉态度、中英交涉条件中英开战影响及烟台交涉影响进行分别论述。本文在中国近代的时代背景下对《申报》中滇案相关报道进行研究,分析《申报》对滇案报道的倾向性及主笔们的不同价值取向,分析《申报》在滇案交涉中的立场,探讨通商口岸的知识分子在“变局”时代对于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