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中的土地流转问题与对策分析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rg11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农业产业化作为实现我国农业经营方式改变的有效方式,它以农产品商品化生产为基础,可以形成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格局。传统农村的土地分散经营不适应农业产业化的要求,所以推动土地流转,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是农业产业化中一个必然的选择。论文围绕农业产业化中的许昌县集中化土地流转而临怎样的困境?存在这些困境的原因何在?如何通过农民土地流转意愿的引导构建政府、涉农公司与农户的良性互动机制?为什么政府的社会管理创新是解决土地流转动力与恒力的关键等问题,在梳理了农业产业化中土地流转和社会管理创新相关的文献之后,通过实地调查研究,采用实证方法对集中化土地流转中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农业产业化中土地流转的理想模式。具体如下:第一章土地流转的现状和困境。首先走进存在土地流转问题的村庄,以土地流转现状为切入,从流转方式向出租和转包集中;流转对象以农户与农户之间为主;流转期限以短期为主;流转用途因地而异方面整体描述许昌县土地流转的现状,然后通过与县、乡、村干部的深度访谈,与村民的问卷访谈和口述,详细描述许昌县土地流转中存在的租金涨幅与物价上涨速度不适应;租金形式与农民意愿不一致;规模经营与土地精细管理不同步;公司收益与农民经济收入不包容;集约管理与农户分散经营不协调;农村社会保障与农民利益诉求不匹配;基层管理与村庄管理载体不配套;传统兼业形态与混合兼业形态不统一方面的困境。第二章土地流转困境的原因与分析。首先通过市场经济与道德经济的冲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矛盾;经营管理与资源流动的差异;小农经济与规模经济的断裂呈现下乡公司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博弈。然后从社会化小农的货币驱动;村社传统伦理约束的局限;多重博弈下的农民选择困境;农业生产方式的变迁四个方面分析下乡公司与农民意愿博弈。第三章土地流转的路径。首先通过农业产业化中土地流转良性机制的建构讨论土地流转的路径。说明政府在推动涉农公司下乡时,既要运用政策主导和政府监管,也要注意农村生产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才能构建政府、公司和农民良性互动机制。其次通过农业产业化中农民土地流转意愿的引导讨论土地流转的路径。第四章以社会管理创新推动土地流转。探讨论证社会管理创新与推动土地流转之间的相关性。一方面,我们需要在社会管理的创新上尝试做加法。在社会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方面增加组织机构、出台相关政策、配套保障体系、培育社会主体、完善“六项工作机制”等的有效路径促进土地流转。另一方面,以社会管理创新推动土地流转,我们需要在社会管理的创新上合并组织机构;减少行政强制;整合原有村镇;减少审批层级;缓解社会对立方面尝试做减法。
其他文献
随着企业组织架构的主流范式逐渐从一体化转向模块化,传统基于剩余索取权的产权激励理论对于新情境的解释力也在逐渐减弱。为了构筑符合新情境分析需要的产权理论,本文对组织
<正>1事故情况2008年上半年,某变电站反映其10kV系统运行的我厂生产的型号为CKSC-360/10-12树脂浇注串联铁心电抗器烧坏。经现场勘察后发现铁心电抗器绕组烧坏情况严重,绕组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就对英语教师的
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来势凶猛,演变迅速,颇似“泰山崩于前”,至今仍令人心惊。在应对危机、拯救金融秩序的同时,人们始终在反思,为什么会发生金融危机,
隐喻对组织研究具有重要的预设和暗示作用,影响组织研究范式的选择及管理实践的效果。在华人社会,受"泛家族主义"文化传统影响,组织往往被隐喻为兼具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家
《天天向上》是一款以“寓教于乐”为宗旨的中华文化传播节目,从2008年迎接北京奥运会创办至今,该节目逐步成为中国大陆首屈一指的娱乐脱口秀节目,深得观众之喜爱与认同,受到
随着高考热的升温,普高招生规模的扩大,中职学校的招生形势陷入了困难的境况,于是职校学生的生源素质呈明显下降状态、学生基础差等问题日益突显。数学是中职教育重要的文化
大量事实表明,腐败会给政治和社会经济生活造成极大危害。例如,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破坏市场秩序、导致资源配置错位;造成社会公共品流失、社会两极分化;致使民众不满、社会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尤其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劳动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同时,农业机械化的广泛使用广,大批农村劳动力剩余,这些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从二十世纪80年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作为职业教育,也应当与时俱进。现代职业教育要求中职院校的学生,既要掌握一定的技能,又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这就为中等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