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华非洲留学生的社会支持网与跨文化适应研究——以Z大学的非洲留学生为例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198907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步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在促进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领域的事业获得蓬勃发展的同时,也使得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日益提高。随着中非关系新发展的不断前进以及我国留学生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非洲留学生被中国吸引,中国的非洲留学生数量迅速增加。对来华非洲留学生来说,他们来到中国首先要面临的是如何适应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学习和生活,即跨文化适应问题。  社会支持网对于个人和社会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个人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离不开他的社会支持网所提供的各种帮助。拥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网可以减缓生活压力、促进社会适应,从而有助于身心健康和个人幸福。反之,则不利于个人的社会生活适应,容易出现身心健康上的问题。另一方面,社会支持网还可能减缓人们对社会的不满,缓和、调节或化解个人与社会的冲突,从而有利于社会的团结和稳定。无疑,研究来华留学生社会支持网的形成、特点、发展变化及对其跨文化适应的影响等,可以进一步拓展和加深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问题的研究。  本文以Z大学的非洲留学生为例,试图探讨以下问题:来华非洲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状况如何?非洲留学生来华后,他们的社会支持网会经历什么样的变化,新的社会支持网又是如何得以建立、维系和发展的?来华非洲留学生的社会支持网与其跨文化适应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  借助于观察法、访谈法等质性的研究方法,本研究尝试着得出以下几个探索性的结论:第一,来华非洲留学生社会支持网规模的大小对他们的社会文化适应和心理适应有着一定的影响。社会支持网规模越大,跨文化适应就越好。  第二,来华非洲留学生社会支持网的紧密度越高,对他们的社会文化适应和心理适应就越有帮助。社会支持网的紧密度高,可以让心理和情感得到表达,这有利于心理适应。同时,非洲留学生还能借助于社会支持网络的资源更好地适应当地文化。  第三,来华非洲留学生社会支持网在结构上的同/异质性同样与他们的跨文化适应存在关联。同质性较强的社会支持网,可能会限制交往的机会,不利于对社会文化的适应。但同质性,却可获得到更多心理、情感上的认同、理解和关怀,从而有利于心理适应。因此,同质性既有着它在帮助非洲留学生心理适应方面上不可替代性的优势,又有着它在某种程度上限制开放、制造封闭的可能性。  第四,来华非洲留学生的社会支持网是一个强关系和弱关系优势互补的网络,强、弱关系共同促进他们的跨文化适应。强关系可以提供弱关系所不能具有的深层次交往和彼此充分信任的需要,而弱关系也可以弥补强关系在信息沟通和资源多样化等方面上的不足之处。而且,强关系可以不断地拓展弱关系的范围,而新产生的弱关系又有可能进一步转化成新的强关系,并继续引入更多的弱关系,形成一种螺旋上升式的发展情形。  第五,来华非洲留学生个人在其社会支持网中所处的相对位置与他的跨文化适应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所处地位越高,社会文化适应和心理适应表现得就越好。地位高的非洲留学生还可为其他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机会和资源上的帮助,从而对社会支持网的发展壮大也起到某种程度上的促进作用。  第六,核心型的网络可以比松散型的网络给非洲留学生提供更多的情感性支持,从而对他们的心理适应起到重要的帮助作用;而松散性的网络则更倾向于给非洲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工具性支持,从而有利于非洲留学生的社会文化适应和融入。  总之,来华非洲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与其社会支持网有着重要的关联。非洲留学生正是通过其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支持网来适应社会文化生活和调节身心情感的。就此而言,跨文化适应的过程,也是社会支持网变化的过程。  
其他文献
目前,农技推广部门面向千万个分散经营多种需求的小农户,不但组织难度大,而且推广成本高,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的巨大社会效益与广大小农户农业有限收益的矛盾严重影响了农业技术推
大学生既是今日的消费主体之一,又是将来消费的主力,消费潮流的引导者,他们的消费方式将深深的影响以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未来中国经济的走势.因此,大学生群体的消费行为
在过去的社会评价经验中,所谓“风险”研究等同于“风险识别及其规避,研究,这类研究假定了研究者已经清楚什么是项目社会风险,并且项目社会风险已然发生,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本研究
农民非农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基本特征之一.农地在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在农民非农化过程中其功能也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变迁.研究农地功能的演变,不但可
20世纪60年代之后的集体行动和社会运动理论将运动中的个体假设为“理性”的个体,而完全抛弃了传统理论中“非理性人”的假设。然而这种单向度和简单化的理论解读却忽视了个体
在以往有关社会学中国研究的学术积累中,大体形成了宏观--国家的社会控制方式的研究和微观--个体组织成员对单位的依赖的研究。在这两种研究的视角之外,有关单位制组织的城市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