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ILK在子痫前期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目的探讨ILK在子痫前期患者脐血EPCs中的表达及其在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方法1.分离、培养正常组和子痫前期组脐血EPCs,利用细胞形态学和免疫荧光吞噬功能(FITC-UEA-I和DiI-ac-LDL)检测鉴定;2.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脐血EPCs ILKmRNA的表达;3.采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脐血EPCs ILK蛋白的表达;4.采用小管形成实验检测EPCs血管形成能力。结果1.分离培养单个核细胞,FITC-UEA-I和DiI-ac-LDL双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EPCs;2.正常妊娠组EPCs中ILKmRNA相对吸光度(A)值较子痫前期组显著升高(0.64±0.05与0.45±0.06),子痫前期组轻度者较重度者显著升高(0.47±0.07与0.39±0.08);3.正常妊娠组EPCs中ILK蛋白A值较子痫前期组明显升高(32±2与26±1),子痫前期组轻度者较重度者显著升高(25±2与20±2);4.正常妊娠组小管结构形成的数量较子痫前期组显著增多(330±8与135±7),子痫前期组重度者的小管形成的数量明显少于轻度者(148±6与116±8)。结论子痫前期患者EPCs中ILKmRNA及其蛋白表达下降可能与子痫前期的发生密切相关。第二部分ILK对EPCs与血管形成相关能力的作用目的研究上调ILK的表达对EPCs细胞增殖、迁移和管腔形成能力的影响,了解ILK在EPCs形成血管过程中的作用。方法1.分离、培养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脐血EPCs,将细胞分为实验组(转染Ad-GFP-ILK)、阴性对照组(转染Ad-GFP)和空白对照组(不进行细胞转染)3组;2.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ILK mRNA的表达;3.采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ILK蛋白的表达;4.采用活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CCK-8)比色法测定转染后细胞的增殖能力;5.采用Transwell模型迁移实验检测转染后细胞的迁移能力;6.采用重悬贴壁法检测转染后细胞的分化能力7.采用小管形成实验检测转染后细胞的的管腔形成能力。结果1.转染后EPCs中ILK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实验组分别为0.831士0.14、0.78+0.12,分别与阴性对照组(分别为0.453±0.21、0.34±0.1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分别为(0.391±0.13、0.41+0.21),分别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转染24小时后EPCs的增殖能力,实验组的积分吸光度(A)值为2.343±0.027,与阴性对照组(1.625±0.03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为1.461±0.024,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转染24小时后迁移入小室下室的细胞数目,实验组为(138.4±2.6)个,高于阴性对照组(82.6±3.7)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为(95.3±4.2)个,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转染24小时后,分化成梭形细胞的数目,实验组为(546.1+6.3)个,阴性对照组为(323.2+3.3)个,空白对照组为(267.4+3.6)个。各组分别比较,实验组与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转染24h后,各组EPCs均未在Matrigel上形成明显的管腔网络状结构,但实验组形成小管趋势较对照组明显。结论ILK基因表达水平的升高可以影响EPCs的增殖、迁移和小管形成能力。第三部分局部转染ILK改善RUPP缺血模型大鼠胎盘灌注目的通过腺病毒转染技术局部转染模型大鼠胎盘,观察转染ILK基因后胎盘形态学和微血管密度等方面的变化,探讨ILK在改善孕鼠胎盘血管生长的可能作用和机制。方法1.建立孕鼠RUPP缺血模型;2.模型鼠分组,并采用体内腺病毒转染技术将过表达ILK的载体转染入孕鼠胎盘组织;3.转染后的孕鼠组织行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GFP表达以了解病毒的转染效果;4.测量孕17天大鼠转染后胎盘的重量;5.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转染后孕鼠胎盘组织ILK基因的mRNA水平表达;6.利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转染前后孕鼠胎盘组织ILK基因的蛋白水平表达;7.利用CD34因子免疫组化实验检测孕17天大鼠转染后的胎盘血管密度。结果1.实验选取的30只孕鼠,麻醉及感染死亡4只,早产1只;2.转染后胎盘组织的冰冻切片在荧光下观察可见GFP大面积高表达,体内转染效果理想;3.体内转染后,转染组孕鼠的胎盘重量为(0.83+0.12)g,阴性对照组(0.86.+0.23)g,空白对照组(0.79.+0.41)g,转染组与阴性对照组相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转染后各组胎盘中ILK mRNA的表达水平,转染组为1.352±0.31,阴性对照组为0.757±0.47,空白对照组为0.693±0.46。各组分别比较,实验组与阴性对照组ILK mRNA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ILK mRNA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转染后各组胎盘中ILK蛋白的表达水平,转染组为0.93+0.45,阴性对照组为0.48±0.32,空白对照组为0.54±0.41。实验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ILK蛋白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ILK蛋白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转染组孕鼠胎盘的微血管数量(78.4±5.03)较阴性对照组(64.2±3.15)显著增多;阴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60.1±6.3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体内腺病毒转染技术可有效增加ILK基因在孕鼠胎盘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且能够增强孕鼠胎盘的血管形成能力,提示ILK有望成为胎盘促血管新生的新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