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冬季雾的边界层结构及生消机制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18次 | 上传用户:lyhm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冬,在中国江苏省南京市北郊盘城镇进行了雾的观测实验,得到了边界层结构和雾滴谱等气象资料。分析结果表明:晴天时,逆温出现及消散时间分别在16:30-18:50(北京时间,下同)及第二日09:50-11:20之间,持续时间为15-18.5h。南京地区冬季主要为单层逆温,并时常出现短时的主副式结构。逆温生成和消散阶段风场的主要特征是近地层风速随高度递增,中高层趋于均匀化;逆温维持阶段风场主要呈现单峰、双峰或多峰分布。无雾日在探测范围内比湿场与温度场没有明显的对应性。由于主要影响因子的差异,两种雾表现出了不同的特征。12日、14日雾过程中辐射和平流因子作用相当,为辐射平流雾;24-27日雾则为较典型的平流雾,暖湿气流是此次雾生成和维持的主要原因,伴随冷平流南下的偏北风的爆发导致雾的消散。在14日雾和24-27日雾过程的雾顶下降阶段,雾体出现双层结构。与辐射平流雾相比,平流雾强浓雾阶段持续时间长,平流雾期间的主逆温层比辐射平流雾期间的逆温强度、厚度大,且逆温强中心能稳定地存在;12日辐射平流雾过程中出现了罕见的近似等温廓线。平流雾过程主要的水汽来源是暖湿气流,而辐射平流雾除了气流是一个重要的源外,其水汽主要来自地面。三场雾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雾体内等比湿线稀疏,比湿场与温度场具有较好的时空对应性,与无雾日不同,但在雾项升降过程中,雾顶处两者随时间变化反相。雾存在时,风场主要呈现单峰、双峰或多峰分布。偏南气流利于雾的形成和维持,偏北气流则促使雾顶降低,甚至导致雾消散。逆温层的存在对雾的生成和维持是至关重要的,但平流雾过程中逆温强中心始终位于雾顶附近或处于雾顶之下,12日近似等温结构出现之后,雾并没有消散。另外,湍流分层运动的生消,导致了逆温的分层与合并,雾顶湍流的发展促使雾顶下降。在24-27日雾过程中,由于急流问湍流的发展以及动量的补充,急流发生了合并、一强一弱的波动或者趋于均匀化。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1981-2002年GIMMS-NDVI资料、积雪雪深资料、ECMWF地表通量和位势高度资料以及中国台站夏季降水资料,通过相关分析、合成分析及偏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引入了年际增幅
强对流降水是天津地区重要的灾害性天气,为了研究该类天气发生发展的动力学、热力学机制,本文首先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Micaps的常规资料对2008年6月22日—7月1日发生在天津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机床工具产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机床生产大国。2009年~2012年我国机床产值连续位居世界第一位,20 1 2年机床工具全行业完
初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很重要的,也是很困难的。大多数学生对作文课不感兴趣,谈“文”色变,怕写作文,有些学生甚至对写作产生抗拒心理。那么,初中教师应如何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快快乐乐地去写作文呢?笔者对此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注意观察身边事物,表达真情实感  课程标准对初中生写作的要求是,要让学生学会观察,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作文的材料来源于学生
本文利用实测降水量资料和NCEP再分析环流资料研究了前汛期广东大到暴雨频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了不同地区大到暴雨日数、大到暴雨雨量和日暴雨量极值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