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冬,在中国江苏省南京市北郊盘城镇进行了雾的观测实验,得到了边界层结构和雾滴谱等气象资料。分析结果表明:晴天时,逆温出现及消散时间分别在16:30-18:50(北京时间,下同)及第二日09:50-11:20之间,持续时间为15-18.5h。南京地区冬季主要为单层逆温,并时常出现短时的主副式结构。逆温生成和消散阶段风场的主要特征是近地层风速随高度递增,中高层趋于均匀化;逆温维持阶段风场主要呈现单峰、双峰或多峰分布。无雾日在探测范围内比湿场与温度场没有明显的对应性。由于主要影响因子的差异,两种雾表现出了不同的特征。12日、14日雾过程中辐射和平流因子作用相当,为辐射平流雾;24-27日雾则为较典型的平流雾,暖湿气流是此次雾生成和维持的主要原因,伴随冷平流南下的偏北风的爆发导致雾的消散。在14日雾和24-27日雾过程的雾顶下降阶段,雾体出现双层结构。与辐射平流雾相比,平流雾强浓雾阶段持续时间长,平流雾期间的主逆温层比辐射平流雾期间的逆温强度、厚度大,且逆温强中心能稳定地存在;12日辐射平流雾过程中出现了罕见的近似等温廓线。平流雾过程主要的水汽来源是暖湿气流,而辐射平流雾除了气流是一个重要的源外,其水汽主要来自地面。三场雾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雾体内等比湿线稀疏,比湿场与温度场具有较好的时空对应性,与无雾日不同,但在雾项升降过程中,雾顶处两者随时间变化反相。雾存在时,风场主要呈现单峰、双峰或多峰分布。偏南气流利于雾的形成和维持,偏北气流则促使雾顶降低,甚至导致雾消散。逆温层的存在对雾的生成和维持是至关重要的,但平流雾过程中逆温强中心始终位于雾顶附近或处于雾顶之下,12日近似等温结构出现之后,雾并没有消散。另外,湍流分层运动的生消,导致了逆温的分层与合并,雾顶湍流的发展促使雾顶下降。在24-27日雾过程中,由于急流问湍流的发展以及动量的补充,急流发生了合并、一强一弱的波动或者趋于均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