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动控制技术的空化抑制实验研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zx11122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射流是造成片空化失稳向云空化转变的主要原因,并且云空化在其产生、发展和溃灭过程中的非定常特性会造成水利机械性能下降、振动、噪声和空蚀等一系列危害,因此备受研究者的关注。空化现象的实验研究是提高认知和分析问题不可或缺的手段,一直作为人们对空化流动机理探索的重要手段。因此,本文通过开展NACA0066水翼的空化实验,结合高速全流场显示技术和PIV技术探索在水翼吸力面表面布置射流水孔抑制空化的效果。首先,针对基于主动控制技术抑制空化的实验研究,建立了一整套的实验研究方法。自行设计、建模并加工了配套的标准水翼、开孔水翼及其固定装置以及包括附属射流系统在内的实验装置。在此基础上,针对标准水翼(未布置射流孔)、0.19C开孔水翼和0.45C开孔水翼在循环式空化水洞中开展实验研究,着重研究射流流量系数和射流孔位置与空化抑制效果的相互作用规律。从多个角度揭示了引入射流孔后对空化流场的抑制效果,包括空化体形态和空化流场的运动特性。得出结论如下:(1)射流流量系数是影响空化抑制效果的重要因素。每个空化数下,存在一个最佳射流流量系数,流量系数不是越大越好;在一定范围内,最佳射流流量系数随空化数减小呈现增加趋势,随着空化变剧烈,空化的抑制效果也在逐渐下降。(2)射流孔位置是影响空化抑制效果的又一重要因素。在片空化阶段,相同条件下在0.19C位置开孔的空化抑制效果与在0.45C位置开孔差别不大;在云空化阶段,在相同条件下在0.19C位置开孔的空化抑制效果要明显优于在0.45C位置开孔的空化抑制效果。(3)在0.19C和0.45C两个位置布置射流孔整体上随着空化数的降低最佳流量系数都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两条变化曲线规律基本一致。(4)文章初步分析了注入射流抑制空化的原因:注入射流对于空化起到抑制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边界层内速度梯度明显减小,使得抗逆压梯度的能力增强,回流区厚度和回射流的大小均显著减小;其二在水翼吸力面射流孔附近形成的局部高压区使得水翼尾缘和水翼吸力面空化区域的逆压梯度明显减小,回射流的强度大大减小,减小了回射流对云空化发展过程中附着型片状空化的冲击作用,此外,局部高压区会阻碍空化的发展及低压区域从水翼前缘向水翼尾缘的传播,最终实现空化抑制。
其他文献
内边界往复可动情况下的气液两相环形流动广泛存在于油田实际生产过程中。而以往多数较为经典的气液两相流理论将此种情况下的气液两相流进行参数代换等方法来消除内边界往复
研究背景及目的: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国居各类癌症中均位居前列,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肺腺癌是肺癌的主要病理类型之一。针对肺腺癌的药物层出不穷,但是临床疗效却不尽
页岩气高效开发主要依赖于水平井钻井技术,在钻井过程中,随着井眼开钻时间增加,受钻井液浸泡影响,页岩将发生损伤,主要表现为微裂缝增加或互相贯穿连通引起页岩岩性变化。本
中国页岩气可采资源量丰富,大力开发页岩气是国家能源发展的紧迫需求。高效开发页岩气核心是水平井钻完井和分段压裂技术,国内外普遍采用油基钻井液钻水平井,采用套管固井后,
贵金属纳米材料因具有独特的催化、光学、电磁等物理化学性质,被广泛用于催化、化学检测、传感等领域。也因此,可控制备尺寸均一、具有一定形貌、稳定分散的贵金属纳米粒子一
施工破坏、腐蚀、打孔盗油等使得管道泄漏事故频发。事故发生后现场人员一般依靠经验采取停输措施以减少泄漏损失。确定管道泄漏油品的污染范围对后续事故处理具有指导意义。
本文针对泥页岩钻井过程中井壁失稳等问题,研究出了一种适用于页岩储层水基钻井液中的纳米降滤失剂;并通过红外表征、热重分析、扫描电镜等手段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此外,通过
近年来,荧光探针在生命和材料科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荧光化学传感器因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强以及检测方便等特点而成为重要的检测分析技术,它能把分子之间的作用关系转
氮化镓(GaN)是一种具有直接带隙结构的Ⅲ族氮化物半导体,有较宽的禁带宽度(Eg=3.39 eV)、良好的热稳定性以及较高的电子迁移率等特性,是制备半导体光电器件(如发光二极管、半导体
互连网络是超级计算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和选择一个互连网络的拓扑结构时,Hamilton性和可靠性是评估网络性能的重要指标,而条件连通度和限制连通度为衡量网络的可靠性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