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空气和广西大学农场、广西农科院、武鸣县、永福县、田东县等地采集土壤、稻田水以及水稻植株,经室内分离、纯化后得到148株细菌菌株,用抑菌圈法测定各分离菌株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拮抗活性,筛选得到拮抗细菌菌株57株,经过多次重复筛选,得到拮抗性较好且稳定的菌株Ja2和Dc3。根据菌株Ja2的培养性状、常规生理生化特性、透射电镜下菌体形态观察和16S rDNA序列分析,将其鉴定为越南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vietnamiensis Yabuuchi et al.。根据菌株Dc3的的培养性状、常规生理生化特性、透射电镜下菌体形态观察,将其鉴定为假单胞杆菌属Pseudomonas sp.。菌株Ja2可以在pH为3.5~9.5和4℃~46℃的范围内生长,最适生长pH为7.5~8.0,最适生长温度为34℃。菌株Dc3可以在pH为4.0~10.5和4℃~46℃的范围内生长,最适pH为7.0,最适生长温度为34℃。两株拮抗细菌均可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不同的温度、pH和培养基培养拮抗菌对拮抗菌抑菌作用有一定的影响。遗传稳定性测定结果表明,菌株Ja2和Dc3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抑菌作用稳定,移植培养8次,抑菌圈直径变化不大。促生长作用试验表明,57株拮抗菌中有11株对水稻幼苗具有一定的促生长作用,其中菌株Ja2和Dc3对水稻均有较明显的促生长作用。盆栽防治试验表明,菌株Ja2和Dc3的病斑抑制率分别为51.7%和38.1%。菌株Ja2和Dc3抗菌谱的测定试验结果表明,Ja2和Dc3具有较广的抗菌谱,对多种病原细菌及病原真菌均有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