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红外无创血糖测量——基于耳垂部位检测的可行性研究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py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进行人体血糖浓度无创检测有着很高的应用价值。对于人体,选择合适的测量部位会使近红外测量的精度明显提高。由于耳垂部位有血流丰富、便于探头固定等优点,易用性较强,本文针对耳垂作为测量部位进行近红外无创血糖检测的可行性开展了相关研究。  论文在阐述近红外血糖检测中常用的指尖、手掌、前臂,以及本文拟研究的耳垂的生理结构基础上,从各部位皮肤的分层厚度角度以及各部分之间血糖浓度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其次,开展了人体口服葡萄糖耐受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耳垂毛细血管中的血糖浓度变化与前臂静脉全血及指尖毛细血管中的葡萄糖浓度变化趋势基本相同,相关系数均在0.8之上;由此可以认为,从生理学角度,耳垂作为血糖检测的测量部位是可行的。  采用蒙特卡洛模拟方法,分别开展了基于耳垂五层皮肤模型在大浓度下和人体血糖浓度下的仿真,结果表明:此模型下,位置浮动基准点存在,且在大浓度下受个体差异比在人体血糖浓度下影响较大,该结果可用于指导无创血糖检测探头设计中源光纤与探测光纤之间的距离;同时,针对耳垂的结构特性,基于仿真结果分析了其透射光的分布规律及受个体差异的影响,并在径向上和耳垂的漫反射光进行了比较,表明耳垂透射光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最后,基于耳垂五层模型的仿真数据,以及利用双光纤空间分辨漫反射测量系统进行的仿体实验数据,分别用基准位置1.9 mm的原始光谱数据、在扣背景处理后和基于浮动基准方法的光谱修正后建立糖浓度预测的多变量模型,得到的预测精度呈现递增趋势;针对1.9 mm径向位置处的透射光进行糖浓度预测的多变量模型,其预测精度与基于浮动基准方法进行光谱修正后的模型结果相当。由此表明在近红外光谱进行无创血糖浓度测量时,选取耳垂作为测量部位是可行的,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数字化虚拟人项目是一项具有前沿科技代表性的长期科学规划,其发展将大大促进医学科学技术从主观定量描述到数字化说明的深发展。构建数字化人脑模型是数字化虚拟人的研究关键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智移云”成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成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社会各行各业都在进行变革,而会计行业也不例外.本文首先分析“大智移云
气固两相流广泛存在于工业生产中,特别是燃煤电厂锅炉中存在大量复杂的非规则颗粒(颗粒群)。本文采用格子波尔兹曼方法对非常规颗粒及颗粒群在不可压粘性流体中的性质进行了研究
湍流拟序结构是流体力学中的经典难题之一.圆湍射流包含着由于剪切层K-H不稳定性触发的丰富的拟序结构,是组成旋流射流、燃烧室流动等复杂流动及工程流动广泛涉及的基本流动,
辐射换热作为一种基本的传热方式广泛存在于各类工程技术领域中,例如电力、气象、航空、化工等,出现了大量与红外辐射特性及传热相关的问题,准确的把握气体辐射特性是求解辐
目前,化石燃料燃烧中CO2减排的主要且切实可行的方式只有CCS路线。相比于传统的能源密集型碳捕获技术,化学链燃烧是新型的具有CO2内分离特点的清洁高效燃烧技术。其中氧载体是化学链燃烧技术的关键,Ni基氧载体被认为是具有发展的氧载体之一。尽管已有大量实验研究了Ni基氧载体在化学链燃烧中的氧化还原性能,但目前有关气体分子对NiO反应性的影响机理还不清楚,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未能得到合理解释,缺乏微
指纹识别技术作为应用最广泛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已经用于个人的身份认证。但是,随着便携式电子设备和采集技术的发展,指纹采集仪的面积越来越小,从采集的图像中获得的特征信息也
近年来,我国跨境电商产业迅速崛起,但出口型跨境电商企业面临发展困境.“一带一路”给跨境电商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本文以珠海市为例,针对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
本文对热力膨胀阀与电子膨胀阀应用于制冷系统上的性能对比进行了对比研究。  本文的实验装置是利用上海理工大学的低温食品冻结试验台,电子膨胀阀的控制系统是采用的台湾研
首先本文在硬盘的跌落事故中采取三种方法对其进行保护。用被动隔震的方法分析并设计了一个连接基础和微型硬盘的振动隔离器。此外为了验证隔离器的有效性,简化了被动的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