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巳时针刺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疗效,研究时间因素对心脾两虚型失眠的影响,为临床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提供参考和依据,为治疗失眠提供新的方法与思路,并扩展时间医学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72例失眠患者,患者均来源于长春中医药大学针灸科门诊,就诊日期为2018年12月~2019年12月,符合失眠的中西医诊断标准以及心脾两虚型辨证标准,年龄为18~60周岁,采取随机对照的方法进行分组,巳时针刺组36例,它时针刺组36例。两组选取相同的穴位和针刺治疗方法,选取穴位:百会,印堂,安眠(双),四神聪,神门(双),照海(双),心俞(双),脾俞(双),三阴交(双),公孙(双),阴陵泉(双),隐白(双),太白(双)。治疗组在上午9点~11点进行针刺,对照组在除了上午9点~11点的其它任意时间点进行针刺治疗。每日针刺1次,连续针剌5天,休息两天后再连续针剌5次,2周为一个疗程,共针剌2个疗程。在治疗前和治疗后,两组分别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表(PSQI),心脾两虚型中医证候量表进行记录评分,并评价其疗效。结果:1.治疗前两组积分比较:中医证候量表积分经统计学检验,P>0.05,提示无统计学差异;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表(PSQI)各因子及积分经统计学检验,P>0.05,提示无统计学差异。2.治疗前后两组积分比较:中医证候量表治疗前后积分经统计学检验,两组均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表(PSQI)各因子积分治疗前后经统计学检验,睡眠质量、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入睡时间、睡眠时间和睡眠效率,P>0.05,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SQI总分,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3.治疗后两组积分比较:中医证候量表积分经统计学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表(PSQI)积分经统计学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4.总体疗效比较:根据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表(PSQI)减分率评价,治疗组痊愈3例,显效19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痊愈1例,显效3例,有效2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7.10%。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分析,P=0.000,P<0.05,提示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针刺可以改善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的心脾两虚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睡眠质量。2.巳时针刺组可以更有效地缓解患者心脾两虚证候,且在改善失眠患者PSQI总分,(在改善睡眠质量、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三项因子方面)临床效果明显,均优于它时针刺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