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编解码算法的研究与实现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anchen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MPEG(活动图像专家小组)是ISO/IEC组织的一个工作小组,负责制订有关活动图像、音频及其组合的压缩和解压缩处理等方面的技术标准。MPEG-1 Layer3(即MP3)是MPEG-1国际音频标准(ISO/IEC 11172)中的第三层编、解码算法,它具有压缩比高、声音还原质量好、算法复杂度适中等优点,采用这种标准制作的MP3格式的音乐在数字音频的存储、互联网上的多媒体音频传输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基于专用芯片的音频编解码方案软件升级灵活性不高,基于DSP的音频编解码方案又多基于C54x平台,而解决低功耗的技术方法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基于上述背景,论文通过研究、分析,提出了基于DSP的音频编解码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这一课题。本课题的主要目的是:以TI公司的C5000系列通用型DSP芯片TMS320VC5509为核心,完成系统硬件平台的设计与实现,研究MP3的编、解码算法以及其在该硬件平台上的实现。整个系统的硬件平台包括DSP核心模块、FLASH存储器、音频CODEC,电源等模块。该系统通过USB接口与计算机通信,下载MP3格式的数据流,并将其存储在Flash中,然后由DSP读取Flash中的MP3数据流,完成解码工作,并通过CODEC播放。同时可以对DSP进行其他编、解码算法的软件编程,实现多种数据流格式的音频编、解码,具有很强的软件升级灵活性,还解决了低功耗的问题。 整个课题完成的主要工作包括:第一,对MP3编、解码算法的基本原理及编、解码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其中重点研究了MP3的解码算法,并在TI公司的DSP集成开发环境CCS2.0中进行了软件仿真,完成了基于DSP的MP3解码算法的设计与实现;第二,通过原理图设计、PCB设计、PCB制板到元器件焊接等步骤,完成了MP3解码系统硬件平台的设计与实现,并详细介绍了硬件平台中各功能模块接口的调试方法,针对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开发了应用程序。
其他文献
无线携能通信(Simultaneous Wireless Information and Power Transfer, SWIPT)是通信技术与输电技术交叉融合的一个前沿方向。该技术旨在实现信息与能量的同时传输,即在实现
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是一种多载波数字调制技术。它将高速的数据流分解成许多低速率的子数据流,利用相互正交且重叠的多个子载波携带信息同时进行传输。因此,OFDM系统的频
高光谱图像是新型的遥感数据,其良好的光谱诊断能力使得它非常适合对照自然背景发现人工目标。其中,异常检测算法能够在没有先验光谱信息的情况下检测到与周围环境存在光谱差异的目标,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成为了目标检测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在深入分析高光谱图像数据特点的基础上,针对高光谱图像异常检测,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工作:首先,研究了一种经典的RX算法。介绍了这种检测算法的原理,算子的表达形式。并阐述了
GPS 即全球定位系统,拥有强大的空间卫星导航定位功能,虽然最初只是为军事用途而设计的,但其精密的全球定位、简便的观测、优异的实时性等特点,使其逐渐融入到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
利用多种传感器模式对目标进行观测,对多源数据的融合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像融合是多源数据融合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综合了传感器、图像处理、信号处理、计算机和人工智能
无源毫米波成像系统利用目标及背景的电磁辐射能量差异进行成像。由于毫米波兼有红外和微波的特征,从而形成其特有的穿透云层、烟雾、沙尘和其他在恶劣条件下工作的性能。目前无源毫米波成像普遍采用单天线波束机械扫描工作方式,该法存在着分辨率不高以及灵敏度较低等不足。近年来,随着毫米波固体器件和信号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无源毫米波高分辨率成像技术发展十分迅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出现的毫米波焦平面多波束阵列成像技术
LTE物理层采用了多输入多输出(MIMO)和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作为核心技术,MIMO-OFDM可以抵抗频率选择性衰落,提高系统容量和频谱效率。在LTE系统中信道估计既是均衡与相干
单站无源定位能够有效克服有源雷达定位容易暴露的不足,在电子侦查领域中有着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单站无源定位中,如何提高参数测量精度,从而提高单次定位精度;以及如何提
在非合作通信环境中,接收端往往只有观测信号和有限的先验信息,如何快速、准确地对通信信号和雷达信号进行处理成为通信侦察领域的难题之一,而近几年来兴起的盲信号处理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中智能跟踪系统的发展已经日趋成熟,从过去的被动跟踪模式逐步转向主动跟踪模式,从基于单一的摄像头视频跟踪发展到基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