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推行EPC总承包模式的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来源 :兰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xielongj_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建筑行业长期实行设计与施工相互分离的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程建设质量,促进了建筑业的发展,但该模式效率较低,已不能满足我国建筑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EPC总承包模式作为国际通行的工程建设管理模式,能够将工程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等工作深度融合,具有缩短项目建设周期、提高项目综合效益、减少工程纠纷等优势。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其进行学习、引进与推广,虽然它在我国的推行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不可否认其在我国仍未获得普遍认可、推行不甚理想的现实。因此,如何在我国推行EPC模式错综复杂的系统中,迅速抓住其推行效果不佳的主要制约因素并对其采取有效的措施,是当前助力EPC模式在我国更好更快发展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文采用Grey-DEMATEL方法和演化博弈理论对制约我国推行EPC模式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重点是探索我国推行EPC模式的关键制约因素、制约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以及EPC模式在我国推行的各方最优行为策略。论文首先通过详细的文献研究系统识别出28个我国推行EPC模式的制约因素,通过对来自学术界和工程界的专家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最终确定出14个我国推行EPC模式的主要制约因素。然后应用Grey-DEMATEL方法对这14个制约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将它们分类为原因因素和结果因素,并对制约因素进行因果关系分析和中心度排序。此外,本文结合演化博弈理论进一步建立了“政府-建设单位-企业”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深入剖析了博弈主体各自的行为策略选择和演化稳定条件。结果表明,制约我国推行EPC模式的最根本原因因素和最关键因素是国内缺少规范工程总承包市场行为的文件规定,最重要的结果因素是总承包企业存在较大的合同风险。政府、企业和建设单位是决定EPC模式在我国推行效果好坏的关键主体。在我国推行EPC模式的过程中,最有利且短期内最容易实现的稳定策略是政府采取强激励策略推行EPC模式、建设单位选择主动采用EPC模式、企业选择积极开展EPC项目。为实现该稳定策略需要政府采取强激励措施时获得的收益大于所投入的成本,建设单位采用EPC模式付出的额外成本小于其采用传统承发包模式所交的税费,企业开展EPC项目获得的经济收益和补贴大于其付出的成本。最后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分别从政府层面、建设单位层面、企业层面为促进EPC模式在我国的推行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论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政府制定推行EPC模式的相关政策提供一些参考,为建设单位和企业采用EPC模式提供一些决策参考,为我国建筑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一定帮助。
其他文献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多样。在“一带一路”的政策下,我国建设工程项目日益增多,高陡边坡周围的工程项目也随着建设工程项目的增多而增多。为保证工程的安全和正常使用,工程技术人员经常将该边坡进行放坡处理。在放坡过程中,根据一定的高度对原边坡进行一次或多次平台的设置,从而将原高陡边坡分解为多个高度较低的边坡,从而提高了边坡的稳定性,但平台的位置和宽度决定了边坡的破坏模式,当平台所在的边坡位置确定后,当平台
喷水推进装置相较于传统的螺旋桨推进方式,具有振动噪声小、便于操作和运行稳定等优点,被广泛使用在船舶和新型潜艇。目前,随着各国新式船舰吨位的大幅增加,喷水推进泵需求量不断加大,工程上对其性能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本文针对某大型潜航器模型设计出了一套轴流式喷水推进泵,对推进泵的喷速比和导叶面积比进行多工况数值模拟,分析了喷速比和导叶面积比对泵外特性、内部流动、空化性能和全流域工况下推进性能的影响,具体
随着全球各国对深海资源的探索和军事方面需要,对于潜航器的操纵性要求也随之升高。操纵性作为潜航器综合性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深度的改变对于潜航器的航行安全有着重要意义。潜航器在垂直面内的俯仰变深度运动过程中,直观的运动特性对潜航器操纵性分析和水动力性能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螺旋混流式喷水推进潜航器为研究对象。采用SST k-?湍流模型和动网格技术对潜航器在变矢量偏转角过程的水动力特性进行研究,并将
我国西北地区分布着大量的盐渍土,其盐-冻胀、溶陷、腐蚀等不良工程特性严重阻碍了我国的工程建设,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威胁了人民健康安全。因此,开展盐渍土的防治和改善其工程特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故本课题选择石灰-硅灰进行盐渍土的改良固化。本文以室内人工配制硫酸盐渍土为改良对象,通过掺加石灰-硅灰改良剂,监测了土体改良前后的盐-冻胀值以及基于冻融作用下的土体的抗剪强度、无侧限抗压强度以及劈裂抗拉强度,
传统偏心支撑钢框架把耗能梁段和框架梁设计成一个整体,导致相应框架梁的设计也要符合在耗能区域剪切屈服的要求,同时还要抵抗耗能梁段以外部分应变硬化产生的附加内力,且在震后结构的损伤定位较为困难。于是提出可替换耗能梁段的偏心支撑钢框架,将梁段单独分离设计,地震时将塑性变形定位在一段梁上,进行能量耗散,达到抗震目的,而其余构件处在弹性阶段,解决了震后损伤定位和修复加固问题。研究发现,分离式耗能梁段在剪切屈
我国盐渍土分布广泛,特别是我国西北地区不仅盐渍土分布广而且气候复杂多变,冻融作用明显,冻融作为一种风化过程,不断的改变着土与结构的相互作用。为了了解冻融作用对盐渍土-结构接触面力学行为的影响,本文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与分析对非饱和硫酸盐渍土的微观结构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室内直剪试验,对非饱和硫酸盐渍土-混凝土块和钢块接触面进行了冻融循环次数、含盐量等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包括以下几点:(
随着高层、超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各种耗能构件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根据课题组以往对钢板剪力墙和防屈曲支撑(BRB)的研究发现:钢板剪力墙在水平荷载作用下产生一系列类似斜撑的拉力带,拉力带的形成增大了钢板剪力墙的承载力,提升了钢框架的耗能能力,但钢板剪力墙在拉力带两侧区域内应力较小,材料性能未得到充分发挥;防屈曲支撑作为耗能构件其承载力高,在受力过程中具有只屈服不屈曲的特点。因此将防屈曲支撑和钢板剪力墙
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护结构作为一种轻型支护体系,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发展并应用,它主要结合了预应力锚杆和混凝土框架的优点,是一种柔性支挡结构。边坡的稳定性分析是岩土工程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在实际工程中,公路、铁路、以及不同基础工程的持续发展,产生了大量的边坡工程问题。但在框架预应力锚杆预应力损失相关的方面,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对于框架预应力锚杆预应力损失的研究,不仅有重要理论意义,更有现
21世纪以来,建筑产业大环境呈现出“环保要求更严格”、“劳动力越发短缺”的趋势,在新的发展背景下装配式建筑凭借绿色环保、节省劳动力成本等优势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加快,隔震技术凭借成熟的理论基础、优良的减震效果逐渐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装配式建筑存在节点部位连接较弱、结构整体性较差等问题,当其遭遇地震作用时,装配式结构有可能表现出弱于现浇结构的抗震性能;高层隔震结构属于风敏性建筑,高
大跨度空间钢结构近些年来在体育场、机场航站楼、会展中心等需要大空间的建筑中应用广泛,空间结构以其造型丰富、受力合理的优势深得广大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的喜爱。张拉结构作为空间结构中的重要分支,近些年来也受到广大工程师们的青睐,但是因其钢构件安装的精度问题,难免会出现位置偏差,因此对于施工偏差的分析以及结构安全性、不同结构部分的敏感性的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对于结构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定量定性的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