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其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化肥和农药等农业投入的不当使用造成了农业面源污染,这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冲击。一味追求经济效率而忽视坏境代价,必将造成农业发展的畸形。党的十九大要求,建设生态文明要形成绿色发展方式,要强化土壤污染管控、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强农村污染治理、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为了响应党和政府战略号召,论文从我国农业环境治理的省域视角为切入点,以我国发展水平较高的台湾农业作为研究范围并选取台湾农业的代表——水稻作为研究对象,以提取可供参考的省域农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经验借鉴。研究从台湾《农业统计年报》《水稻生产调查报告》和台湾“主计总处”网站等处选取2000-2017年的生产数据,并将污染因素纳入到生产效率分析框架,利用DEA进行环境效率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测度,从动态和静态两个维度对台湾水稻生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台湾水稻生产技术效率达到0.96,而环境效率偏低只有0.71,说明环境保护角度下水稻生产效率的提高是台湾水稻产业发展的方向之一;技术效率和营养配置效率同时提高,水稻生产的环境效率才能全面提高;各地区间水稻生产效率及其增长的差异共同影响台湾整体生产效率,故需协调区域发展;考虑环境因素,更能体现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而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效率是其主要推动力。基于对研究结果的梳理,论文就加快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加大农业生产的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生产方式改良、统筹农业的区域协调发展和持续推动农业的供给侧改革等方面提取台湾农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以期从省域视角为我国农业环境治理提供行之有效的借鉴。